略论李清照词中的愁略论李清照词中的愁①●李紫薇(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2)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婉约派词人。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言愁词作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并揭示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关键词:李清照词愁内容意义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3-6644(2002)03-0060-02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王士祯《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沈去矜《填词杂说》也盛赞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现有的词作大概78首(存疑35首)[1],其中言愁的大约有32首,可见,愁是她词作的主要内容。愁,是人之常情,人所共有,更何况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呢?一李清照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道路一样,大约以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随着她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自始至终都浸透了愁。南渡前的词主要描绘青春少女所特有的莫名的惆怅和淡淡的愁思,更多的则是抒发婚后与丈夫的离愁别绪,感情坦率真挚,风格妩媚清丽。如下面这首《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在一派融和的春意中,所有的生命都在苏醒、活动,而女词人却在玉炉沉水香的袅袅残烟中沉沉睡去。醒来却发现女孩子们在这越冬的燕子还未飞回的暮春时节,早己迫不及待地跨出闺门去作斗百草的游戏了,这更反衬了她心中的落寞。“江梅已过柳生绵”写梅子已成熟落地,柳絮离枝飘飞,暗指女词人自己已到“梅”求偶的年龄,却仍待字闺中,这使春睡初醒的她更感到一种难消的愁怨。暮春天气阴晴难料,刚才的“淡荡春光”转眼变成了“黄昏疏雨”,庭院寂然无声,只有沙沙的春雨和被雨打湿的秋千在微微摇荡,令人感到寂寞惆怅。这首词把少女伤春惜春的情怀、心里朦朦胧胧的憧憬和淡淡的忧伤,表现得细腻委婉、生动感人。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为夫妻,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在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这样美满幸福的婚姻是十分难得的。然而“人有悲欢离合”,婚后两年,明诚出仕,他们经常面临或长或短的分离。爱情生活越是甜蜜幸福,离别就越是令人痛苦忧愁。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对此体会更深。因此,抒写夫妻间的离愁别绪就成了这时期词作的主要内容。如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上片通过描写“红藕香残”、大雁南归,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同时熔铸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委婉曲折地刻画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愁苦心情。下片用落花、流水喻年华流逝和岁月迁移,表明恩爱夫妻更应朝夕相伴,时刻厮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抒发了铭心刻骨的相思感情真是悠悠不绝、无穷无尽。明王世贞《州山人词评》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之离也”。在李清照以前,词作中所写的女性相思之情,大多出自男性作家的笔端,虽也有写得细腻委婉的,但总不如女性自己写起来那么深刻动人。“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2]。对李清照来说,花儿飘零、秋雁南飞、溪水流淌,这些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自然景物,都能勾起她的心事,牵引她的情思。仿佛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在她笔下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闪耀着异样的光彩。李清照生活的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于世,各种封建戒律禁锢着妇女美好的心灵,压迫着她们纯洁的天性。象李清照这样不平凡的“文才压倒须眉”的女子,同样被困惑在无所事事的狭小天地里。她那满腔的生活热情和极欲施展才能的愿望,终于被深深庭院所禁锢、消磨。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这种愁闷便伴随着对爱情的渴望,一齐诉诸笔端,淋漓尽致地抒06①收稿日期:2001-12-24作者简介:李紫薇(1964-),女,四川省西充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学部讲师。2002年第3期(总第7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EthnicMinor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3Jun.2002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