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晓铃藏书看现代学者的古籍收藏特点2013-01-1515:37阅览:441评论:0编辑:资讯编辑原创作者:杨之峰来源:新浪博客吴晓铃(1914-1995)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小说研究专家.他祖籍辽宁绥中,1914年生于河北迁安,幼年随父从河北滦县来到北京.1935年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二年级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习.1937年毕业,留校任教.1938年12月逃出沧陷的北平,绕道来到西南联合大学.1942-1946年在印度寂乡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中国古典文学.1947年供职于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中心,编纂《通检丛刊》,同时在北大,清华,辅仁大学兼课.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后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学术秘书;1957年转入文学研究所.1982年春夏两季,应邀访问美国十七所大学,与汉学家交流经验,调查各图书馆入藏的中国古籍.1985年又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吴晓铃不仅是享举国际的大学者,也是继吴梅,马廉,胡适,郑振铎,周作人,傅惜华等人之后的著名藏书家.他的藏书具有现代学者收藏古籍的显著特点.1专业特点如同郑振铎收藏戏曲编纂《清人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以保存古代戏曲资料,胡适收古典小说作为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依据一样,吴晓铃藏书也以自己从事的戏曲,小说,曲艺研究为主,不仅《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统统不收,就连普通文人必备的唐诗宋词也难入其眼目.他的各类藏书2272种,6263册,另有梵文和孟加拉文图书564册,其中戏曲最多,有杂剧117种,传奇501种,加上《盛明杂剧》初集,二集,《杂剧新编》《六十种曲》《元曲选》等丛编,总量在一千部以上,汇集了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曲集和主要作家的戏曲作品,涵盖了杂剧,传奇,诸宫调,宫廷大戏,承应戏,皮黄,影戏,曲选以及与戏曲相关的曲话,曲韵,曲谱,宫谱,乐谱,剧目,散曲,俗曲等各种文学体裁[1],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堪与专业图书馆相媲美[1].小说是吴氏藏书的另一个重点,有265种,包括笔记小话,话本,拟话本,文言小说,章回小说等.他说:"我没有魄力和富裕的经济能力去购置那动辄索价数百金的讲史小说,我还只能徘徊在一条曲折的山径上满不在意地采折几朵野花奇葩.如万历四十年周氏大业堂刊本《通俗演义西东晋志传》",贯华堂刻本《水浒传》,程乙本《红楼梦》,乾隆二十九年抄本《绿野仙踪》等,都是吴氏所藏小说的精品.其中一些艳情小说,如崇祯二年刊本《禅真后史》,崇祯刊本《金瓶梅》(残),乾隆大字抄本《金瓶梅》,明刊本《隋炀艳史》筹,流传稀少,多被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注为"未见"或"存疑".曲艺类包括子弟书,宝卷,弹词,鼓词,民歌民谣,笑话,谜语等.傅惜华《子弟书总目》著录公私收藏子弟书446种,吴晓铃自己就藏有103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百本张抄本,26种未见他家入庋.宝卷330种,其中187种已被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著录.2版本特点吴晓铃"自稔非考藏家,故不苛求版本,求其足供研习之需而已"[2].他的藏书有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影印本,油印本,晒蓝本,铅印本,复印本.最早的是明嘉靖二年(1523)刻本《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宝卷》,最晚的有1984年从日本复印的《佚存书目》.他自称"筐中所藏既不佞宋,也不尊元"[2],而明刻本有73种,清乾隆以前刻本有70多种,稿本11种,抄本达406种,多有珍稀罕见之本.[3]与佞宋主人黄丕烈,皕宋楼主人陆心源,后佞宋主人袁克文等达官贵人不同,也与工商巨子潘宗周,周叔弢不同,吴晓铃藏本的珍贵是相对珍贵.如贯华堂刻本《水浒传》是李贽删改后的第一个版本;乾隆抄本《绿野仙踪》是抄本,刻本各自流传的系统中的一个代表;乾隆五十六年舒元炜序抄本《红楼梦》,是最早的脂砚斋评本和较晚的戚蓼生评本,程甲本中间的一个过渡的媒介,对研究《红楼梦》文字演变起着桥梁作用;嘉庆二十年抄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现存最早的子弟书;《归元镜》无论刻本,抄本都四十二分,八十四分抄本的珍贵性自不待言.这只有学者型藏书家才能慧眼识真珠.吴氏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避重复,收集众本.如翼圣堂原刻本《李笠翁十种曲》,40年来只收得8部单行本,1974年在北京海王村发现全帙,又收入箧中.《六十种曲》有1935年开明书店铅印本,汲本阁初刻本,实获斋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本.《西厢记》藏本38种,从明到清,刻本,抄本,影印本,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