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第22卷第4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4月469方的利益不受侵犯.4小结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命质量的注重,人们对健康观念有了根本变化.人们不仅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且需要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的健康.患者在医院里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是护士.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护士只有转变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水平,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做到"换位思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建立协调融洽的护患关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J.参考文献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2.2陈玉芝,颜军.加强医护沟通协调护患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3;9(3):235.3徐中叶.病区良好护患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J].齐鲁护理杂志,2005;7(7):791.4汪文炼,陈明会.护患沟通技巧培训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6;2101):56~57.(收稿日期:2011—01—16)浅谈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马丽(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辉县453600)摘要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在原有传染病基础上,各类新型传染病不断涌现,以及各种现代仪器的应用,使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化,而感染性疾病科的患者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较其他科室更高,其发生职业暴露后,很容易将疾病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以及家庭成员,社会接触人员,影响深远.关键词职业防护;职业暴露:R192.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4.063职业暴露指在医院特定环境下,护士为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里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为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在其工作环境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远较其他科室高,职业暴露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提高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科室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现了不少本科护士职业防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供防护知识,以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和职业伤害的目的.1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疏于职业防护的各种因素1.1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感染性疾病科是传染病人隔离治疗的场所,传染性强,而长期以来,"不怕脏,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是导致护士疏于自我防护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疏于自我防护的表现:如针头刺伤,不戴口罩整理床单位,侵人性操作时不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不戴手套等.1.2防护知识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护士的防护知识不足或缺乏,对危害因素的了解不够,防护知识非常有限.1.3宣传力度不够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2职业危害因素2.1生物因素①生物因素主要指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护士很容易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如遇到皮肤破损时,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例如有统计数据显示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②感染性疾病科护士每日洗手次数多,接触严重污染后需用消毒剂泡手,长期以来,可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易形成皲裂,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有报道,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害性为2%一40%,感染丙肝的为3%~10%,感染艾滋病的为0.2%~0.5%.2.2理化因素①物理因素包括辐射损伤和器械损伤,如紫外线照射,床单位消毒机,空气净化器产生的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②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和各种消毒剂等.通过裸露的皮肤黏膜和呼吸道吸人,对人体造成危害,而输血器,输液器,输血袋等和医院的卫生材料,经研究认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关.2.3社会心理因素①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全为女性,由于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等.②可能被传染的风险,三班倒的工作性质是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3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应该注意采取的防护措施3.1加强科室管理,强化防护意识,健全各项制度①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按照工作区域的防护级别要求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②新人科护士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入科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并由专人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