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免疫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004-7484(2013)04-0081-02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单正链无包膜RNA病毒。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冇屮枢神经系统症状疾病的婴儿患者屮分离到EV71病毒,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一共引起了10多次的世界范围的爆发和流行,其中又有四次大的流行[2]。我国从2008年阜阳爆发EV71以來,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发病率为37.01/10万,其中重症病例2119,死亡病例94,在我国主要流行株已经从90年代初的B亚型和C2亚型转变为C4亚型。在丙类传染病屮发病数位于第三,而死亡数为第一位。EV71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易造成流行。EV71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时间内口J造成大规模流行。人对EV71普遍易感,成人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因此感染后发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EV71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部分患儿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部分重症患者出现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等。目前尚无有效疫苗能预防感染,临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尤其是EV71感染所致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対于EV71的基础研究H前也只停留在比较基础的水平。研究EV71作为一种病原所引发的机休免疫应答,对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制定预防诊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一、病毒结构EV71的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近似球形的结构,直径24〜30nm,无包膜。核衣壳山60个亚单位构成,每个亚单位由四种衣壳蛋白(VP1、VP2、VP3、VP4)组成的五聚体构成。病毒基因组为7408个核昔酸,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0RF),编码含2193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rotein),多聚蛋白进一步水解为VP1,VP2,VP3和VP4,这四个外壳蛋白先形成原聚体,再由5个原聚体结合形成病毒颗粒。在其两侧分别为5’〜非编码区和:T一非编码区。3,—非编码区的末端含有一个长度可变的多聚腺昔酸尾巴(poly-A),而其5'末端共价结合有一个小分子量的蛋白(VPg)o在这四种结构蛋白中,VP4位于衣壳内部,与病毒核心连接,VP1、VP2和VP3均暴露在病毒衣売表面,带冇抗原表位。VP1还与病毒与靶细胞的结合有关。二、病毒受体的研究肠道病毒在人体内具有广泛的受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与不同靶组织的受体相结合,从而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决定了病毒感染的组织趋向性,不同种类和型别的肠道病毒,其特异性受体不完全相同。肠道病毒的特异性受体至少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晚期活化抗原~2(verylateactivationantigen,VLA-2)、补体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等。VP1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的峡谷样结构是受体的结合位点。感染细胞时,病毒首先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吸附过程,然后病毒空间构型发生改变,丢失VP4并最终脱去衣壳,病毒RNA进入胞浆。病毒RNA为感染性核酸,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作用,转译出多聚蛋白,多聚蛋白经酶切后形成病毒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细胞被感染后约30分钟,细胞蛋白合成迅速下降至零,称为“关闭”(shut-off),主要由肠道病毒蛋白酶裂解细胞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eukaryoteinitiationfactor4G,eIF~4G)造成。细胞蛋白翻译"关闭”是肠道病毒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的主要机制。BetsyYang[7]等在2009年曾报道在DLD-1人结肠腺癌细胞表面的吐液酸化的葡聚糖是EV71病毒的后来,后来FI本的两位科学家SeiyaYamayoshi和YorihiroNishimura等经过一系列实验分别证明了清道夫受体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均是EV71病毒在人细胞上的受体分子。三、体液免疫应答特异性体液免疫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在病毒感染的预防以及疾病后期降低病毒载量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意义,对EV71引起的体液免疫的研究山來已久,其他体液免疫的研究主要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辅助手段。Foo等在EV71的VP1上发现一个线性表位SP32,蛋白印记实验显示重组表达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P32融合蛋白能与人EV71IgG抗体特异性结合,而与柯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