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874(2000)01-0037-06陶瓷窑炉的十年发展陈立骏张儒岭金文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节能技术中心,淄博:255086)摘要本文从筑炉材料的发展,燃料结构的变化,燃烧器及燃烧技术的研制、开发、应用,燃烧系统及窑炉结构的不断改进等方面,综述了陶瓷窑炉的十年发展。关键词窑炉,燃料,燃烧技术,燃烧器:TQ174.6文献标识码:B以提高,窑炉产品热效率约在4~7%,千克瓷能耗在104×4.18kJ/kg瓷以上。近十年来,随着热工性能(使用温度高,导热系数小,容重轻,强度高等)好的耐火保温材料研制、开发,特别是燃料由煤和重油变为使用轻柴油、洁净的气体燃料(冷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燃烧完全,性能可靠的小流量高速烧嘴的开发与使用,使得窑炉结构和燃烧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采用小流量、多喷嘴布置的燃烧系统,改变了传统隧道窑大流量、少喷嘴的结构,使隧道窑预热带与烧成带之间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分。烧嘴由过去的6~8对,变为30~40对,烧嘴间的温度波动小,特别是预热带下部布置了烧嘴,解决了预热带上、下温差大的难题,使其温差缩小到30℃~50℃。众所周知,传统燃煤燃重油隧道窑预热带温差大的三大主要原因是:气体分层、窑车蓄热及漏风。首先,由于上述燃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气体分层;二是窑车采用高强度、轻质低蓄热耐火保温材料,减少了蓄热,提高了台面温度;三是砌筑水平提高,合理调节压力曲线,减少了漏风,因而对于造成预热带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了质的改进。由此隧道窑的热工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各项热工指标有了较大提高。如长沙设计院与福建陶瓷公司在1993年联合设计的小断面装配式系列轻柴油隧道窑,千克瓷在8260kJ/kg瓷左右,仅是传统隧道窑的20~30%,窑炉热效率可达25%,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如湖南新化建新瓷厂1996年建造的72米年产1200万件白炻器,以半水煤气为燃料的隧道窑,千克瓷能耗为15000kJ/kg瓷,为传统窑炉的35~40%,窑炉产品热效率为18.43%。因而,当前在我国日用陶瓷工业的大生产中,隧道窑热工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仍是主要窑型。2.2辊道窑自从重庆兆峰瓷厂90年代初期引进德国以天燃气为燃料,烧制日用细瓷的高温辊道窑以来,国内高温辊道窑从901前言十年来,日用陶瓷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样,十年来,陶瓷窑炉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众所周知,设计、研制新型窑炉是发展日用陶瓷工业的重要环节。伴随着轻质耐火保温材料的开发(如轻质莫来石质、轻质高铝质、锆纤维、高铝纤维等),新型燃烧器的研制及广泛使用(如北京神雾公司开发的各种燃油、燃气高速烧嘴,利用气泡雾化原理,解决了传统油烧嘴在小流量下易堵塞的难题)及制气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为根本解决窑炉结构和燃烧系统的不合理性,改善热工性能创造了条件。因而在消化吸收引进窑炉基础上,经过国内多年生产实践,十年来,我国陶瓷窑炉有了长足的发展,设计、制造出了热工性能好的现代化窑炉———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使千克瓷的能耗大幅度的降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从筑炉材料、燃料结构,燃烧器及燃烧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窑炉热效率,千克瓷能耗等指标,综述窑炉的2从现代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的热工性能,看陶瓷窑炉的十年发展2.1隧道窑隧道窑自60年代初在我国陶瓷行业投入使用以来,由于其生产量大,而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当时主要以煤为燃料,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到燃重油。由于燃料种类的限制,难以解决预热带的温差(200℃~300℃),使窑内形成了上、下两种烧成曲线,制约着推车速度,烧成周期长,产量难收稿日期:1999-12-05作者简介:陈立骏,男,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业2000年第1期38短、占地面积少、密封性能好、温度均匀、传热快等),因而是中小企业优先选择的窑型。现代大容量陶瓷梭式窑,其热效率、千克瓷能耗等指标及产量已接近隧道窑,其使用灵活,投资少的特点优于隧道窑,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引起陶瓷行业决策者和窑炉设计工作者的重视。综上所述,近十年来,陶瓷窑炉的发展、创新,为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三种窑型各有各自的特点,在陶瓷生产中,势必形成三种窑型共存,各放异彩的局面。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高温日用陶瓷辊道窑之所以迅速发展,一是有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