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伴侣暴力施暴者心理干预的发展(综述)亲密伴侣暴力施暴者心理干预的发展(综述)【关键词】亲密伴侣暴力;施暴者;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C913.&R749.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16-05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7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partnerviolence,TPV)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的伴侣或配偶之间发生的暴力。亲密伴侣或配偶是指包括恋爱、未婚、已婚、离异、分居的异性或同性伴侣或配偶,不一定有同居或性行为。暴力形式包括任何形式的躯体、性、精神暴力和威胁[1]。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世界15个地区大规模调查发现,TPV躯体或性暴力终生发生率为15%、71%,年发生率为4%〜54%[2]o美国的大样本调研发现TPV年发生率为8%〜12%,终生发生率为18%〜35%[3-4]。2003年湖南省大型流调数据显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16.2%,其中,夫妻暴力的当年发生率为10.2%[5]oTPV对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均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成为全球日渐关注的社会问题。全球性IPV研究数据显示,IPV对受虐者及目睹IPV的儿童可能造成长期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伤害,甚至致死[6-7]o国内外许多学者正着手研究TPV的高危因素,从而指导TPV的高效预防和干预。以往研究认为,IPV受虐者作为弱者,存在史多的精神心理问题[8],主动就诊,研究较多,且收效也好;近年来,随着对施暴者的研究和认识日渐增多,对施暴者的干预也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施暴者的性别差异也是最近TPV的研究方向[9]o1975年,全球进行第一次家庭暴力调查研究时就提出女性参与施暴的问题。1990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女性对其伴侣实施躯体暴力达12.4%,4.8%的女性对其伴侣实施严重的躯体攻击[10]。近十年,在美国家庭暴力中女性严重施暴者逐渐被控告进入法庭。国内女性施暴者的研究甚少,未见数据报道,但女性施暴却有耳闻。因此,女性施暴者干预同样势在必行。本文综述施暴者心理干预的现状和发展,以便于指导临床科研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对IPV施暴者的心理干预。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亲密伴侣暴力干预方法不能完全遵照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针对复杂的IPV现象,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施暴者心理干预发展的资料,分别采用intimatepartnerviolence,perpetrator,intervention,psychotherapy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或题名经Medline,Elsevierscience,OVID,ISI,Springerlink,EMBASE来检索,并根据收集信息再次检索了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手段(不限年限),包括CBT,DBT,MI等,并通过邮件进行专家咨询掌握一定信息,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经典理论策略的应用;二是跨理论模型的引入与传统理论的适当整合;三是新兴理论的应用;四是讲究个体化,尤其是女性施暴者的特征性干预策略。1经典理论策略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CBT)作为经典理论,运用最为广泛,对IPV施暴者的CBT干预可针对施暴者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包括早期创伤及PTSD、边缘型人格特质、依恋关系、物质滥用等oDutton[ll]认为CBT应集中解决施暴者对施暴行为的态度,施暴者的愤怒、恐惧、嫉妒,甚至焦虑抑郁情绪的产半及管理,以及施暴行为的冲动武断不计后果等方面进行。Dutton根据多年经验总结了施暴者釆用CBT方法的具体可行步骤,也制定了16周心理教育和治疗的详细计划。16周治疗框架中包括描述施暴行为,建立治疗联盟关系;认识暴力冲突的情绪和行为、施暴行为的界定及循环规律;记录愤怒情绪LI记,让施暴者了解其认知偏差及归因特点,并进行压力管理训练及冲突解决策略练习,交流技能训练等内容。至今,关于IPV施暴者CBT的实证研究相当有限,Smedslund等进彳亍了一项关于IPV施暴者CBT研究的荟萃分析,通过权威数据库检索了CBT四项随机对照研究,全部数据来自美国,涉及1771例受试,有自愿参加的,也有法律强制参与的,结果支持CBT对IPV施暴者干预的有效性(相对危险度0.86,95%CI为0.68^1.68)[12]o近年关于IPV与依恋关系的研究提示,IPV施暴者的依恋模式具有不安全和紊乱的特点,这种依恋关系类型可能与儿童期遭受羞辱或虐待有关,并且这种依恋关系最终可能导致与其亲密伴侣出现不断的愤怒情绪反应,并且容易出现向对方施压和控制的行为[13]o另有研究则对发生躯体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