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瓦尔登湖_的生态意蕴第16卷安康师专学报Vol·162004年12月JournalofAnkangTeachersCollegeDce·2004《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张群芳(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意蕴;工业文明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4X(2004)06-0044-04①TheEco-ImplicationinWaldenZHANGQunfang(TheChineseDepartment,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Abstract:InWalden,Thoreaupointedoutpeoplesnoblemindhadbeenbecomeinferiorbecausetheyfocustheirthoughtsonmakingmoneyandenjoyallsortsofconvenientfacilities·Healsoemphasizedtheworldoforganismhadindependentval-ue,andhumanbeingwasonlyonepartofnaturalworld·Keywords:ThoreauWaldenecologicalimplicatio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代表作。书中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两年多时间里在瓦尔登湖湖畔独自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中,梭罗与自然为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其简朴,但却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那里,他除了必要的劳动之外,可以与荷马、柏拉图等先哲们对话,也可以与自然的生灵进行无言的交流与沟通。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毕业生,梭罗独自一人到瓦尔登湖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各种议论和揣测。“他曾被看成是一个斯多葛派学者,一个好辩的道德家,一个寄生虫……一个厌世者,一个超级自大狂,他也被人们描述为一个哲学上的无政府主义者,乡镇生活的失败者,一位贵族知识分子,也有人把他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自然主义作家……”〔1〕但是,梭罗用《瓦尔登湖》对各种不解和议论作了回答,“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应只有深奥的思想,或者去建立某种流派,对智慧的真爱应使其能明智地生活,那就是,过着一种简朴的、独立自主的、坚信的生活”。〔2〕在《瓦尔登湖》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的谴责,对惟利是图的世人的极大鄙视,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关爱,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首章“经济篇”就地指出,他所处时代的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大部分人过的沉重而可悲的生活。发韧于十八世纪的工业文明,到十九世纪中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正向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高歌前进,物质财富的积聚速度空前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舒适化。现代化的房子、火车、报纸等各种便利人们生活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正当人们为那个时代欢呼雀跃、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为了更好地享受这些便利和舒适而终日奔波劳累时,梭罗却在《瓦尔登湖》中发出了44①收稿日期:2004-05-08作者简介:张群芳(1973-),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的叹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人们越来越陶醉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中,并且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殚精竭虑,“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完整无损”。梭罗看到了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随波逐流,在享受物质便利的时候却失去了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了物欲的奴隶,所以他说:“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3〕“人类已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3〕这一点说得是何等深刻。我们知道,工业文明是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作为其标志和表现形式的,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为人们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物质,被物质和技术扼杀了灵性,成为一种追求实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