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6-25[作者简介]卢乃锰(1963—,男,北京市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卫星气象和气象卫星;E-mail:lunm@cma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卢乃锰,董超华,杨忠东,施进明,张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摘要]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亚洲的重要业务卫星,为提高我国气象卫星在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系统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纳入世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业务序列。依靠我国自主力量设计与建设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利用海内外接收站网实现了上、下午星全球资料的高时效获取,首次利用国产卫星实现了大气三维探测,实现了臭氧和辐射收支等探测的高精度处理,突破了卫星资料定量反演、数值预报同化应用以及气候应用等核心技术。[关键词]风云三号;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P414.4[文献标识码]A[]1009-1742(201209-0010-101前言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发展始于1990年,“国家气象局向国家航天领导小组呈送了关于将风云”三号列入国家航天计划的请示,明确提出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的发展规划。1999年国务院批准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计划。2000年国务院批准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立项(国办2211号,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启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分01和02批两批次建设,2005年11月,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1批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枠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批准。一期工程主要完成数据接收、运行控制、资料预处理、计算机与网络、仿真与技术支持等技术系统的主线业务工程建设任务;完成主要地面站的征地和建设;完成基本业务产品软件研制开发和相应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完成气象主线业务监测服务软件和部分示范软件研制开发;完成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建设;完成二级区域站和用户站及少量示范站建设。二期工程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数据接收、运行控制、资料预处理、存档和服务、计算机与网络、仿真与技术支持等技术系统全部建设任务;完成产品生成、质量检验、监测分析服务、应用示范技术等系统建设任务;根据技术系统的要求扩充建设计算机网络存储支撑系统、完善建设数据处理与服务中心和地面站基础设施等。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2批计划发展高光谱大气探测能力,开展温室气体星载探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的工程建设在总体方案统一设计的前提下实施,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地面应用系统,实现满足我国新一代极轨业务卫星的总体目标。2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概述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首发星———风云三号A星发射成功。2010年11月5日,第二颗卫星风云三号B星也发射升空。风云三号A/B星携带了11台遥感仪器,除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是继承性仪器外,其余均为新研制开01中国工程科学发。风云三号A/B星的发射与应用,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3]。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共计划发射6颗,其中目前在轨运行的01批两颗星(FY-3A/3B为试验应用卫星;未来将要发射的02批4颗星(FY-3C/D/E/F为业务应用卫星,预计使用到2022年。考虑到02批是业务应用星以及01批两颗星的实际应用情况,02批安排上、下午双星运行,增加观测频次。对主要应用于气象业务的仪器,上、下午星上均安装,对其他应用目的的仪器则分别安装在上午或下午卫星上。对个别仪器则适当增加光谱通道,微波温度计由01批的4个通道增加到13个,以提高垂直探测分辨率,微波湿度计由01批的5个通道增加到15个,以增加水汽探测能力。地球辐射探测仪增加了长波红外通道,以提高辐射收支计算精度。个别仪器在02批中逐步实现更新换代,干涉式红外大气探测仪器将取代红外分光计,以提高垂直探测能力。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由01批的20个通道增加到26个,以取代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除具备臭氧总量和垂直探测能力外,还可探测微量气体。增加风场测量雷达、GPS/MET掩星探测仪、近红外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以获取海面风场和大气成分。3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