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环境因子预测落叶松毛虫发生落叶松毛虫撰写时间:202X年XX月XX日摘要: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与其内在遗传特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子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基数,做好预测预报,用气象等环境因子与松毛虫发生量的关系,应用距平符号法进行松毛虫动态预测,收到良好效果。Abstract:Thechangeinthequantityofthepinemothisrelatedwiththenaturalenvironment,andtheenvironmentalfactorsarealsoimportantfactorsthatinfluencethechangeofthequantity.Inordertoknowthebasenumberofthepinemoth,weshouldforecasttheoccurrence.Weshouldvaluetheapplicationofsymbolicmethodforanomalypredictionofpinemothtoachieveagoodresult.关键词:环境因子;松毛虫;种群基数;预测预报Keywords:environmentalfactors;pinemoth;basenumber;forecast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4311(2021)04-81-01掌握松毛虫发生发展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是防治工作的可靠依据。为了掌握落叶松毛虫在鸡西地区的发生规律,在我市四个国有林场松毛虫发生地设置32块固定标准地,通过多年连续定期调查,掌握了松毛虫在我地区的生活史,分析研究了气象等环境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并用距平符号法对松毛虫发生20a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地区落叶松毛虫的发生进行了准确的预测预报。1松毛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松毛虫的遗传特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尤以松毛虫的遗传特性起主导作用。1.1松毛虫的繁殖速率繁殖速率公式:P=e×据观察松毛虫在常年其性比基本保持一致,一般为1:1,从而p=0.5e,而松毛虫平均产卵量(e)为2粒,故p=1。如果性比发生变化,雌性增多或产卵量时,p值增大,破坏了平衡,导致松毛虫有大发生的可能。但一般情况下繁殖速率不能代表松毛虫数量增加,实际增长量往往要小,所以求算自然增殖率是非常必要的。1.2松毛虫种群活动性落叶松毛虫一般活动在东北三省的落叶松林区,根据我们20多年的观察,扩散性是比较大的,没有迁飞现象。我市松毛虫曾有三次大发生,但就其种群数量变化来看,不是突变。从羽化后的成虫卵巢发育程度看,羽化后就基本成熟,所以成虫羽化后即进行交尾产卵。1.3松毛虫死亡率引起松毛虫死亡的因子很多,但主要来自外界环境因子,在这里松毛虫的遗传性虽然起主导作用,但也不可低估环境因子对松毛虫的抑制作用。1.4气象因子对松毛虫的影响昆虫对气象因子特别是对温、湿度的反映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要求范围,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低影响其发育进度。高温,低湿有利于松毛虫发生发展。1.5因子对松毛虫的影响落叶松毛虫食性比较单一,大面积落叶松纯林有利于松毛虫发生,加速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增加,而混交林则相反。综上所述,从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来看,过去的所谓周期性大发生规律并不完全正确。20a的研究证明: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与松毛虫内在的松毛虫有利,而对松毛虫天敌有利时即可激发松毛虫遗传特性中的潜在因素,使松毛虫大发生;天气干旱使落叶松针含水量减少,细胞质浓缩,单位体积养分含量提高,使松毛虫获得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松毛虫健康发育,同时增加了抗性,特别促进了性比变化,雌性个体变大,卵巢发育完善,产卵量增加,而对那些需要低温、高湿的真菌、细菌性病原生物的发生发展受到阻碍,从而间接助长了松毛虫的发育,导致松毛虫大发生。2松毛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2.1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基数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的消长曲线为类似抛物线型,即落叶松毛虫生长一世代中密度最大时期为七月中旬(卵期),春、秋两季较少。所谓密度就是种群基数,即各虫期的虫口密度。调查这些基数时,我们根据分布型理论,常年落叶松毛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故采取调查的标准地面积小,而标准地块数增加多的方法来及时发现虫源地。2.1.1松毛虫产卵量调查。松毛虫产卵量的满意答案来源于实地调查和理论推算。由于松毛虫卵基本分布于下层树冠的细枝或叶丛上,呈葡萄块状,容易辨认。根据前查卵块数推算平均每株卵量。2.1.2松毛虫幼虫期密度调查。松毛虫幼虫期密度调查时过去常常用振落法,但由于有的树龄较大,树干高大,不宜振落幼虫,降低了调查准确度。为了提高调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