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驶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与常规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250例急诊行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纟ft,A纟H为对照纟R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分别记录A、B两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0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用时间(T),术中按压子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B纽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并异。结论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关键词]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图分类号]R6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3-47-02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M用广泛,但常规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常出现麻醉效果不理想,镇痛不够,牵拉反应明显,取小儿时患者涨痛难忍萇至肌松不够导致取小儿困难、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我院将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丿应用于剖宫产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ASA为I〜II级的急诊需剖宫产术患者250例,年龄为(26±6)岁,体重(65土⑻kg,均为足月第一胎,术前检杏无心肺疾病,无硬膜外麻醉禁忌,既往无硬膜外麻醉和腰穿病史。随机分为两纟R,每组125例,A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纟R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常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选择L1〜L2行硬膜外穿刺。A组: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5cm,冋抽无血无脑脊液,患者平躺麻由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观察5min,无全脊麻征象,产生麻醉平面后,再追加1%罗哌卡因5〜8mL,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T6〜T&开始手术。B组: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尾侧,I叫吸无血无脑脊液即推注2%利多卡因4mL,然后再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头侧,再次冋抽无血无脑脊液后置入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5cm,后同A组。此麻醉方法在有关文献[1]中己有报道。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0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川时间(T),术中按压了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血压低于术前30%为低血压,用加快输液及推注麻黄素的方法纠正。1.3效果评定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2]:I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II级:麻醉欠完善,冇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111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寿,呻吟躁动,辅助用药示,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IV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麻醉起效时间为:推药后每1分钟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一次,患者口述手术切口无痛感为起效。麻醉总用药量为从第一次推药到麻醉平面达T6左右且效果确切时硬膜外总用药量。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胎儿及产妇均安全。A组有1例因取胎困难导致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6分,后经插管吸氧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发生异常广泛阻滞,穿刺置管均顺利,冋吸无血无脑脊液,仅用2%利多卡因BmL麻醉平面就达T4以上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术前的40%,行输液,多巴胺泵注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术中未再使用麻醉药,患者耒觉不适,术后麻醉平面约T8水平,术后随访6h后麻醉平面完全消失,全身感觉运动正常,无麻醉相关其他并发症。B组有1例发生严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平躺后虑者感觉呼吸困难,恶心,血压降低至术前30%,心率增快至术前35%,经变换体位、上提了宫、输液、多巴胺泵注等处理麻恢复正常。B组与A纽•麻醉效果I级发生率比较,B纽•明显优于Am(P<0.05)(表1),麻醉阻滞完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表2),而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表3)。3讨论体表皮肤自腹部脐水平至耻骨联合Z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