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比【摘要】目的:比较手术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手术组(60例)和免疫组(60例)疗效。结果:手术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免疫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手术组:全部患者均在全麻或局麻下采用鼻腔结构正常化手术,矫正鼻中隔,对伴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伴鼻息肉及钩突肥大者行鼻内镜下切除及鼻窦开放术;伴泡状中鼻甲者行中鼻甲成形术。同时采用美国Arthrocare公司等离子低温射频手术系统对鼻腔外侧壁前部上中1/3交接处、鼻丘部黏膜和下鼻甲消融。1.2.2免疫治疗组按照2004年兰州诊断标准,选择到我院就诊的常年变应性鼻炎(PAR)患者60例,明确诊断后给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一年以上,通过兰州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将粉尘媾滴剂分为5个浓度分别为号1pg/ml,2号10pg/ml,3号100pg/ml,4号333pg/ml,5号1OOOpg/mlo每日给药1次,剂量每日递增,具体如下:4〜14岁(包括14周岁)给予粉尘嫡滴剂1,2,3号各1瓶,4号维持;15岁以上给予1,2,3,4号各1瓶,5号维持。开始3周为递增量期,第1周从1号开始,清晨空腹或晚睡前滴于舌下,口含自然吸收,30min后可进食饮水,开始1滴,第2~4天每日递增1滴,第5〜7天每日递增2滴。第2,3周服用2号,3号,方法同1号。4〜14岁第4周起为维持量期,都用4号,每日1次,每次3滴,15岁以上第6周起都用5号为维持量,每日1次,每次2滴。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完成,定量资料t检验,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o2结果与分析全部患者按照兰州标准,分别在治疗后1年进行症状和体征评分,按照标准公式计算:总有效率二(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后总分“00%进行疗效评定。>51%为显效1%-51%为有效<20%为无效。手术组60例,显效52例,显效率为86.7%,有效6例,有效率10%,无效2例,无效率3.3%;免疫组60例,显效43例,显效率为71.7%,有效8例,有效率13.3%,无效9例,无效率15%。两组比较,手术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免疫组的8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o3讨论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超出传统的特异型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范畴,集中到炎性递质,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内分泌。从而为变应性鼻炎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是在尽量避免与变应原接触的基础上,采用免疫治疗或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类固醇激素联合式交替用药。若疗效不满意,可采用手术治疗[4]。变应性鼻炎的长期存在,可引起鼻黏膜肥厚、鼻甲肥大、鼻息肉及鼻窦炎等。鼻内镜下鼻腔结构正常化手术对于伴鼻腔结构异常的AR的意义:鼻内镜下鼻腔结构正常化手术使鼻腔结构正常化,解除鼻塞症状,恢复鼻腔的通气及引流功能,减少抗原物质在鼻腔的滞留,有助于AR的治疗[5]。同时矫正鼻中隔,去除悄、棘突等引起的不良刺激,切断了神经异常反射。有研究表明,筛前神经鼻腔支参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的组成[6]。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对变应原免疫的类型,并有可能治愈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方法。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有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2种O1986年Scadding等最先报道了舌下含服脱敏成功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双盲随机试验1998年Passalacqua等报道,舌下给药(SLIT)途径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对皮下注射耐受性差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选择,SLIT由于是患者自己掌控用药时间,因此更加方便,且比起SCIT.SLIT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更加安全,在家里可以完成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依从性,显著降低了临床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能更好地完成3至5年的治疗。总之,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特异性免疫治疗,但是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也达到84.9%以上,因此在临床中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我们建议变应性鼻炎患者首先应该采用常规的免疫治疗或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类固醇激素联合式交替用药。如果效果欠佳,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应该及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