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并对二者联系与矛盾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协调重点。Abstract:Theexistingproblemsduringdesigningtheurbanlanduseplanning,capacityoftheurbanenvironmentandtheimportancearenarrated.Therelationandconflictofthetwohavebeenanalyzed.Therelationofurbanlanduseplanningandcityenvironmentandharmoniouskeyareputforward.关键词:规划;环境;土地规划Keywords:design;environment;landuseplanning:TU98文献标识码:A:1006-4311(2010)03-0227-01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误区1.1传统土地制度的负面影响。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城市的土地基本上是行政划拨的,它与发达国家城市在长期市场作用下表现的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中国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分配是通过对经济、人口的级数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的,无法适应人口流动、消费模式的变化对土地需求的影响,造成土地滥用和紧缺的现象并存。1.2土地市场的巨大作用。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事实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难通过预测来确定的,市场正是以价格为杠杆进行这种调节的。土地有偿使用通过市场竞租机制调整了高效率用途和低效率用途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宏观上讲,它可以促使土地达到经济上的最优配置。1.3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市场机制推动城市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城市土地低效率使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讲,市场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土地的合理使用,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应当看到,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只会带来一定的问题。2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2.1生态环境容量。适宜的生态环境容量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方面。但生态环境容量的界定只能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存在因时而异,变化无规律的问题。从本质分析,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实质上是生态适宜性与建设适宜性相匹配的问题,应达到以下四项目标。一是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的速度,应不超过其再生的速度;二是生态系统内任何物质的利用都应坚持节约的原则;三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果不应超过环境的分解能力,且不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四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生长活力。2.2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城市发展永恒意义的主题。规划的目的不是为建设一片钢筋水泥,而要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充满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在决定城市生态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是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规划要求。3二者联系与矛盾3.1传统征服论与环境恶化的矛盾。传统征服论认为人是世界的核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和履行周围的环境,却发现自己已身陷囹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难以为继。自然界通过生物圈的反馈机制,把人类带给地的聚居环境,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但令人不安的是,环境恶化并没有因此得到扼制。有的国家和民族开始诉诸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手段来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但各种矛盾仍然愈发尖锐。---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3.2生态伦理观与发展需求矛盾。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源于对人地关系的合理认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定使人类许多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人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和人的理性也不是万能的。人们从来没有脱离过整个自然的怀抱,也没有摆脱过自然的控制,更没有逃过自然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时刻记住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共同繁荣。3.3传统价值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大自然可以免费提供给人类空气、水、森林、土地等各种资源,使用者可以不付任何报酬。这种价值观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地开发、使用和占有,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传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