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诗的禅疗及其心理保健意义2005年第4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4,2005第24卷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GeneralNo.96(总96期)(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124收稿日期:2004-12-15作者简介:李迎春(1969—),女,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论禅诗的禅疗及其心理保健意义李迎春(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14)摘要:禅诗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兴盛起来的,它携带着禅的信息,具有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禅诗宣扬的四个方面的禅理中:自性即佛、空观世界、无念为宗、随缘任运。仔细体悟禅诗中蕴涵的禅理,可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化解不良心态,疗愈心理痼疾。关键词:禅诗;禅疗;心理保健中图分类号:I20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6-2920(2005)04-0126-03禅宗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化的佛教,而且还因为它为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整套非常有效的疗心方式。这种以修禅来化解心理问题的方式简单易行、风格高尚、超越物我,在今日发达国家备受瞩目,被称为禅疗。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禅宗理论就对当代心理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就是在禅宗理论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最近二十年里,禅疗理论更是影响深远,在禅疗理论影响下西方掀起的静默疗养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且有迅速推广之势。禅宗在中国出现以后,随着影响的扩大,大量的诗人以禅入诗,也有大量的僧人以诗传禅,于是禅诗大为兴盛。这些诗歌因为携带着禅的信息,因而对读者会产生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禅疗和心理保健效果主要是通过禅诗所蕴涵的禅理以改变人的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结构、把人引向泰然状态、建立积极的自我意向而实现的。这些禅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自性即佛试看皎然的《戏呈吴冯》: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还如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1](P2001)此诗旨在阐述自性即佛、见性成佛之理,说明世人多数不解此中三昧,只一味虔诚地拜佛念经、东觅西寻,以为佛在身外,不异盲人望长安,长安在西却向东笑,还以为这便是真理。岂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2](P102)因此,摆脱心理迷雾,治疗心理疾病,关键靠自己开悟。佛陀渐进寂灭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3](P1)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博士谈到这件事时说:“这正是上座部佛经复述佛陀的临别训词时所说的———没有恩典,没有外力的救赎。如果有所谓救赎的话,那救赎也只有来自自己本身。”[3](P2)他的意味是,寒冷的时候,我们心中就有一团柴火,相信自己,点燃这堆柴火,就会自己温暖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就会如禅师所言“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4](P1)轻易地放弃自我,现代空心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心理治疗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帮助患者“识自本心,见自本性”,[2](P73)实际上就是自我发现,这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怎样做到识心见性呢?见性后的境界是什么呢?皎然《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诗写道:至道无机但杳冥,孤灯寒竹自青荧。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来闻诵经。[1](P11018)首句“至道无机但杳冥”,“机”指契机,是说解脱之道茫然无觅,只有契机的引领,才能抵达悟的境界。因为佛性虽然人人本有(禅的真理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由于自身的心眼关闭着,滋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2](P112)去除妄念不仅需要艰苦的修炼,力求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2](P153)同时还需要悟性,所谓顿悟成佛。显然,悟才是禅宗全部的意义,悟其实是真我的觉醒。禅宗认为达到悟的境界,需要艰苦的历练。所谓历练就是经历一件事,悟出一个道理。所以由历练而能生悟,是因为在历练中会产生悟的契机。一个人有了足够的人生体验以后,才可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每个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的人,都应该把自己融入火热的生活,加强历练。《碧岩录》记载:有一位僧人多年集中心智参研《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句子,不得了悟。一次外出行脚,不小心给石头绊倒,脚趾甲坏了,疼得直跳。忽然,他豁然大悟了。“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原来不是没?621?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