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水和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摘要: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探讨了虚拟水和水足迹理论,指出了该理论为水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详细地阐述了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为研究虚拟水和水足迹理论提供参考。关键词: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应用;研究作者简介:蔡振华(198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36?031引言据世界水资源理事会(WorldWaterCouncil,WWC)报道,到2020年将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生产可以维持全世界人口生存的粮食。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现状缺水量在400×108m3左右,全国31个省、市中,有20多个省、市干旱缺水,其中15个省、市严重缺水;全国66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属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109m3。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2虚拟水与水足迹概念的提出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自然及人为驱动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水资源供给能力严重萎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此背景下,全球都在努力探索应对破解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虚拟水以及随后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系列概念为解决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成为水资源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非洲和东亚研究学院的TonyAllan教授首次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water)的概念。如生产1kg粮食需要耗水1000L,生产1kg肉类需要消耗1.3万L水,则1000L和1.3万L水就分别是1kg粮食和1kg肉类的虚拟水含量。此前,他已使用“嵌入水(embededwater)”[6,7]这个术语,但并没有引起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重视。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逐渐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学界开始对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些概念提供了研究基础。水足迹(WaterFootprint)是由Hoekstra在2002年12月12~13日荷兰代尔伏特举行的虚拟水贸易国际专家会议上提出的。该概念反应了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情况。它的提出,是仿照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归结为对土地面积的占用情况的表达。而水足迹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占用情况定量的表达,反映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水足迹”是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因此,水足迹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真实地使用情况,量化水足迹能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系统水资源量的压力大小,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在不降低人类福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水资源利用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自水足迹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水足迹理论主要被用于区域水足迹的测算,分析区域水足迹状况。龙爱华,徐中民等(2003)首次以虚拟水为基础,对西北4省(区)2000年的水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为6.13×1010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年,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并指出,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效战略工具。王新华等(2005)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2000年各省水足迹进行初步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部省份水足迹较大,南部和中东部省份水足迹较小,青海省水足迹最大,其值为935.75m3?(人?年)-1,广西水---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足迹最小,其值为466.31m3?(人?年)-1。全国平均水足迹为601m3?(人?年)-1。分析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