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2O09年11月总第66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THEJOURNALOFHARBINCOMMr1]'EESCHOOLOFI'HECCPNov.,2009SeIialNo.66No.6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李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127)关键词:媒介素养;语文教育;中学生:G4o一034文献标志码:A:1008—852012O09)06—0092—02自20世纪末期以来,WTO,跨国媒介集团,信息高速公路,媒介全球化等信息科学飞速发展,麦克卢汉描述的"地球村"越来越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结构逐渐趋近.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总体居民的学历结构趋近,体现出互联网大众化的趋势.从学历角度分析报告数据,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据了解,我国36oozr高中学生(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中,已经上网的超过1800万,渗透率50.9%.而6O00万的初中学生(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中,也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7.6%.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这一代学生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观点.但铺天盖地的信息又使学生们无从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好坏,有时候在行为上会出现盲从.因此,如何认知媒介,解读媒介,使用媒介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曾经给媒介素养作出过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收稿日期"2009—07—01作者简介:李响(1980一),女,上海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92?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它的含义在我国学者当中并无太大的争议,即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遗憾的是,在我国,虽然关于媒介素养的探讨已有十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上,除了高校系列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设有专业课程教育外,其他专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中小学校了.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首先,在媒介认知上,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因而在媒介选择中也表现了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了解信息,消遣娱乐成了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其次,在媒介解构上,长期以来的"唯书","唯上"思想影响较深,人们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但对于媒介对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影响认识则不充分,而科学理性的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更是欠缺.中学生普遍只是把媒介当做纯粹的工具或把媒介传播的虚拟社会误认为是客观现实,他们还不能成为媒体信息理智谨慎的消费者.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所期望的目标,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还相距甚远.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语文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造和诉求,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青少年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小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媒体,而他们对如何辨别媒体信息真伪,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却知之甚少.学生作文中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语句表达方式的雷同化,单向度的思维方式,都体现着媒介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格成长中打下的烙印.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而这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