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犹太人形象的艺术表达和文化诠释———重读《威尼斯商人》[摘要]一部名著的接受历史,一方面受到作家主观意图和文本自身的直接限制;另一方面更受到接受者审美态度、价值立场、民族偏见、经济利益等诸方面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以犹太人作为嘲讽、揶揄和抨击对象的文学作品充斥文学史,最有影响的人物形象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夏洛克。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犹太人几千年来的耻辱和辛酸,而由于民族和种族偏见引起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恶果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这虽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作家、评论家,但引起警觉和反省总是必要的。[关键词]经典;犹太人;偏见;误读ATwistedImageofJewsinAMerchantofVeniceAbstract:Thereceptionhistoryofamasterpieceisdetermined,ontheonehand,bytheauthor’sintentionand,ontheother,bysuchfactorsasreaders’aesthetics,values,prejudice,andfinancialperspective.TheJewish,forinstance,haslongbeenthevictimofironyinliteraryhistory,inwhichTheMerchantofVeniceisagoodex-ample.ThisviewoftheShakespeare’splaydeservesourattentionandreconsideration.Keywords:classic;Jew;prejudice;misinterpretation夏洛克作为贪婪、歹毒的代名词,不仅为欧美世界的读者所熟知,甚至为世界各国的读者所熟知。他除了作为一个文学人物的典型,更作为犹太人的典型被读者接受和记忆。令人不解的文化现象是:《圣经》中的人祖亚当、夏娃、亚伯、该隐、挪亚……犹太人的先祖,历史上的亚伯拉罕、摩西、扫罗、大卫、所罗门……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经过数千年的驱逐迫害和杀戮的20世纪被人们熟知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领域内的伟人、巨人到底有多少犹太人?马克思、列宁、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基辛格、毕加索、卡夫卡、茨威格、斯皮尔博格、胡塞尔、柏格森、维特根斯坦、雅斯贝尔斯……如果加上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那真不知要列出多长。考茨基说过:“犹太人一直受到人类的最严酷的对待,而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却最多。”[1](P122)这些人与夏洛克给人类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截然不同和完全相反的。这些人也许为犹太人的形象正了名,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为被歪曲和污染了的犹太人形象雪了耻。尽管《威尼斯商人》是作为喜剧而闻名于世,但其对夏洛克,对犹太人的民族自尊的伤害还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剧作的背景的威尼斯,是一个商业发达、法制严明的自治城市;人物则泾渭分明地分成以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罗伦佐等等多数人的一方,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同伙的少数人一方。剧作的矛盾冲突是代表正义、友谊、爱情、荣誉、道义和人性的势力与代表仇恨、报复、贪欲、残忍的势力间的冲突;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显而易见的。鞭挞和歌颂的对象不言自明。夏洛克作为作茧自缚的丑角的结局随着剧情的步步深入也水落石出了———代表正义与善良的伯爵向代表邪恶与贪婪的夏洛克大度地宣布:“你的财产的一半划归安东尼奥,还有一半没入公库。”[1](P82)这中间虽然包含了作家惩恶扬善的道德意旨,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在权利与责任、财富与正义、信仰与道德、人性与处境等复杂矛盾、尖锐对立的关系中深邃的人性思考和艺术探掘。一《威尼斯商人》这部戏表面上看是财富与正义之间的矛盾。作家没有简单地将财富与不义等同,而是将它放到一个宗教和种族的语境中。犹太人作为商人和放贷人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夏洛克这一形象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才可能被理解。就在《威尼斯商人》发表的前后几年的时间里,英国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是1590年威尼斯的两个剧团上演了马洛的悲剧《马耳他的犹太人》,剧中的主人公巴拉巴斯也是一个犹太人,在土耳其人威胁马耳他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竟让自己的女儿改信基督教,而当她真的改信基督教之后他又将她毒死。不仅如此,巴拉巴斯还帮助土耳其人打败马耳他,他自己不仅没有丧失财产,而且当上了马耳他总督。由于敌视土耳其人的情绪并未消除,巴拉巴斯最后又暗中准备一锅开水,企图谋害他们的领袖,不料掉到水里的不是军事领袖,而是他自己。[2](P124)这部作品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如出一辙。另一件事是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