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沈丽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10003)【摘要】目的:探讨基础医院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介入基层医院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G)水平,随访24周,观察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未达标天数。结果:观察组HbAlc、FBG及2hP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随访24周,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0.2%(5/49),血糖未达标天数为(5.1plusmn;1.3)d,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3.7%(9/38),血糖未达标天数为(8.3plusmn;1.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基层医院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降糖药物治疗效果和血糖达标天数,降低药物剂量控制不准导致的低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干预糖尿病效果【】R473.5【文献标识码】B【】2095-1752(2014)17-0330-01糖尿病轻症患者临床治疗多给予口服降糖药,对于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则给予注射胰岛素类药物,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改变不良生活、调节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亦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共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87例,男45例,女42例,年龄在49-77岁之间,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均未见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未见糖尿病诱发的严重并发症,参考卫生部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87例患者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3plusmn;2.6)岁,病程在1・9年之间,平均病程(6.1plusmn;1.5)年,FBG为(9.27plusmn;1.44)mmol/L,HbAlC为(9.57plusmn;2.14)%,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9plusmn;2.4)岁,病程在L7年之间,平均病程(5.5plusmn;l.3)年,FBG为(9.14plusmn;1.52)mmol/L,HbAlC为(9.34plusmn;1.87)%,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治疗,降糖药物用量根据血糖水平做动态调整,同时要求患者调整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适量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入院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开展糖尿病疾病知识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药物治疗之外,饮食、心理、自我病情监测等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以上方面配合治疗的主动性;运动疗法,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适量增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和脂肪量,提高体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根据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为每位患者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常见的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太极拳等⑴;饮食治疗,由护理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计算每位患者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制定个性化食谱。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水平未达标天数,血糖水平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检测指标包括FBG、HbAlC及2hPG,随访24周,观察两组血糖未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对比指标评价基层医院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观察组FBG、HbAlC及2hP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2.2两组预后情况比较随访24周,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0.2%(5/49),血糖未达标天数为(5.1plusmn;1.3)d,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3.7%(9/38),血糖未达标天数为(8.3plusmn;1.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主要病因有肥胖、体力活动过少、紧张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