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铁剂应用对早产儿贫血影响探究【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补铁方式对早产儿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早产儿共156例,诊断符合早产儿贫血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的铁剂补充,测定补铁6周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铁(SF)及铁结合力(TIBC)。结果:三种不同剂量的铁剂治疗6周,患儿的HB、SF、TI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产儿来说,小剂量的补铁方式更加适合患儿的需求。【关键词】早产儿;铁剂【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59-01贫血是新生儿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1],尤其在早产儿中,由于早产使本应在孕后期传递给胎儿的铁剂中断,25%-85%的早产儿会发生缺铁相关性贫血。出生后,由于各种疾病的影响,反复的临床失血,使早产儿的贫血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因此,及时的补充铁剂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措施;但如何补铁,怎样补铁,目前临床工作中仍有争论。因此,我们对我院近期新入院的早产儿,分别应用不同剂量、不同方式补铁,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以了解不同补铁方式对早产儿的影响,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10年0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的早产儿共156例,把诊断符合早产儿贫血标准的患儿[2],随机分成三组,其中:组一48例:男26例,女22例;体重(3120±650)g,出生时胎龄(34±6)周;年龄(23±7)d。每日补铁组4mg/kg;组二54例:男26例,女28例;体重(2920±550)g,出生时胎龄(32±6)周;年龄(20±7)d;组三54例:其中男32例,女229例,体重(2732±730)g,出生时胎龄(34±5)周,年龄(25±6)do三组治疗前体重、出生时胎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实验分组:组一:补充铁剂4mg/Kg,每日一次;组二:补充铁剂加g/Kg,每日一次;组三;隔日日口铁1次,剂量为2mg/Kgo铁剂为蛋白琥珀酸铁,由意大利泛马克大药厂生产,批号:(100406)o1.3检测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血,采用SysmexCA500血常规仪检测血红蛋白Hb,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铁SF,碳酸镁吸附法测定铁结合力TIBCo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组间分析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三组患儿HB、SF治疗后均升高,TIBC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比较,HB、SF、TI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3.讨论随着围生期保健、助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NICU,医护人员对早产儿的管理、治疗、抢救、复苏、护理等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暖箱严格、规范的消毒,早产儿的感染性疾病和院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的减少,同时营养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更容易面临营养缺乏以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危险,贫血的早产儿中95%的贫血发生在出生2周内,早期及晚期贫血组中分别有67.0%及82.7%的早产儿的贫血是由感染、失血共同引起[3],由于早产儿骨髓造血功能薄弱,过早地停止了胎内的骨髓外造血,不能适应生后机体快速生长发育,铁剂多在孕6月以后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因此,早产儿铁储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出生后,由于面临较多的临床问题,医源性采血等机率增加,更容易使此早产儿出现缺铁性贫血,而这种贫血,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稍轻的表现苍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气促、心动过速、活动减少、呼吸暂停等,严重者至呼吸暂停、生长障碍、营养缺乏,并发感染,并引起神经发育落后等,同时,早产儿贫血时其骨髓对贫血的刺激反应良好,其循环池有较丰富的红系祖细胞并对rHuEPO反应良好[4],因此补充铁剂、纠正贫血非常重要。铁剂吸收与肠道的微环境密切相关,早产儿肠道发育往往不成熟,尤其是34周前分娩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更不成熟,胃酸少,胃内黏膜娇嫩,胃肠道蠕动差,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而刺激性较强的铁剂补充,更加重了这一过程的发生,因此,合适的剂量对胃肠道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通过三种不同方式的喂养补充铁剂,发现虽然不同的剂量下补充铁剂都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但三组HB、SF、TI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早产儿来说,小剂量的补铁方式更加适合患儿的需求,这样,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