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原著·wwCRTER.org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20卷第24期2016–06–10出版ChineseJournalof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June10,2016Vol.20,No.24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鲍小刚,许国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03)引用本文:鲍小刚,许国华.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4):3508-3515.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6.24.002ORCID:0000-0001-6743-1698(许国华)文章快速阅读:P.O.Box10002,Shenyang110180wwCRTER.org3508wwCRTER.org鲍小刚,硕士。通讯作者:许国华,博士,副教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03:R318文献标识码:A:2095-4344(2016)24-03508-08稿件接受:2016-04-20鲍小刚,等.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文题释义:解剖学3D模型:解剖学模型是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需求,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从结构上优化与控制制备的组织工程三维支架,其具有与骨缺损部位吻合的外形,有利于个性化的根据不同的骨缺损部位制备人工骨支架,同时也为一些结构不规则的结构部位的修复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位于负重部位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不仅要求支架材料具备骨引导、骨诱导性,也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支撑和结构的特性引导。解剖型组织工程骨:实验设计的解剖型组织工程骨能良好吻合骨缺损部位,其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达不到缺损处胫骨的水平,但比临床常用的骨诱导人工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高出约20倍,在钢板内固定下足够保持适当的承重和局部稳定性。摘要背景:组织工程骨为负重部位大段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巨大潜力,目前关于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策略主要集中于支架复合细胞或生物活性分子,而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结构化和功能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的:利用3D打印制备兔胫骨解剖型支架,建立一种简便易行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骨缺损模型。方法:采用Mimic软件获得缺损骨的三维电子模型,利用熔融沉积制法备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解剖型支架。将15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3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均6只,分别制备长1.2cm的胫骨完全骨缺损,其中空白组缺损处旷置,对照组缺损处将截骨原位放回,实验组缺损处放置解剖型组织工程骨,并用实验设计的小钢板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①兔胫骨测量结果:兔胫骨长(93.77±0.59)mm;胫腓交界横径(8.36±0.13)mm,矢状径(5.97±0.12)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0±0.10)mm,髓腔平均直径(4.30±0.06)mm;胫骨模型侧面上下关节面中点连线与截骨模型侧面上下截面中点连线的夹角α=(5.97±0.13)°;②缺损区X射线显示: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处移植体未见明显移位和成角畸形,自体骨修复较好;③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实验组骨断端及支架内有少量新生骨填充,术后12周,重建支架内新骨生成明显增多并且部分矿化;④一般观察: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骨缺损处骨移植体无明显移位、成角畸形,实验组和对照组夹角(α)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结果证实:实验采取的3D打印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模型稳定性较好,可模拟骨组织的结构和特异性指导新骨的再生和重建。关键词:组织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3D打印;解剖学;大段骨缺损;负重骨;生物力学;复合材料;胫骨;P.O.Box10002,Shenyang110180wwCRTER.org3509构建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解剖学模型兔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解剖学模型构建实验采取的3D打印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模型稳定性较好,可模拟骨组织的结构和特异性指导指导新骨的再生和重建。BaoXiao-gang,Master,DepartmentofOrthodontics,ShanghaiChangzhengHospital,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3,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uGuo-hua,M.D.,Associateprofessor,DepartmentofOrthopedics,ShanghaiChangzhengHospital,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3,ChinawwCRTER.org鲍小刚,等.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