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_郭鸿杰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郭鸿杰,周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摘要:近20年来,随着英汉语言的相互接触,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不仅涌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也出现了借用和变异。本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汉语报章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关键词:英语;现代汉语;词法;句法:H035文献标识码:A:1010-5544(2003)05-0018-05Abstract:Inthepast20years,asaconsequenceofcontactwithEnglish,changeshavetakenplacetosomeextentinModernChinese.ThousandsofEnglishloanwordshaveenteredintoChinese.Inaddition,therealsohasmanifestedborrowingandtransferenceatthemorpho-syntacticlevel.ThepaperaimstoexamineEnglishimpactuponChinesemorphologyandsyntaxinMainlandChinabyanalyzingthedatacollectedfromvariousnewspapers.Keywords:English;ModernChinese;morphology;synt---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ax1.引言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在英语影响下,现代汉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即汉语的欧化现象①。这些变化在语言的各个平面都得到了反映。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关于外语借词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外来语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101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都采用了“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分歧,主要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否定“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借概念不算是借词,因为是用汉字语素创造的。用纯粹意译方法来仿造别种语言的新词,虽然表示新概念,但仍使用汉语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方法,因此不是真正的外来词。只有将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认为“意译词是借词”的学者,坚持“语义原则”,认为该概念来自国外或外族(陈原,11013)。笔者认为,意译词应该属于外来词,虽然是使用汉字语素造词,但是明显地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外来性质。如果把意---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译词排除在外来词之外,其一,我们的外来词研究就不能全面反映语言接触的实际情况,不能反映出汉语对外来语的语言和文化意义的吸收;其二,潘文国(11013)认为,这种争论意义本身并不大,重要的是要知道有这几种类别的词,在分析它们的构成时恐怕与分析固有的汉语词不一样。所以,从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把意译词划为外来词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英语借词在借入汉语时,受汉语言系统各种规限,但经过20多年大陆社会与汉语之间的共变,大量借词被借入,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使汉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有的已经或正在变成有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法和句法平面上的变异,从而向汉语原有的语法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王力是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至今未有人能够企及。可惜50年代初以后,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令人欣慰的是,港、澳、台、新加坡地区的一些学者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其中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的探索(ChanKwok,11014),另外一些研究就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构词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胆的假设和分析(Kubler,11015;Hsu,11014;石定栩、朱志瑜,11019,2000)。本文拟考察20多年来中国大陆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