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大肠癌诊治进展?680?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11月第26卷第6期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November2011.Vol26,No.6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大肠癌诊治进展沈焘综述李云峰蔡昕怡审校关键词:多学科协作(MDT);大肠癌;诊治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930(2011)06-0680-0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大肠癌发患者数和死亡人数也逐年递增.据统计,我国大肠癌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是发病率占世界第3位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排第4位….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inarytreatment,MDT)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大肠癌的诊治已不是”个人明智的决策”,而成为了”群体智慧的结晶”_2J.本文就MDT模式下的大肠癌诊治进展做一综述.1MDT目前概况MDT在英国已成为惯例,对于癌症患者的诊治必须经由MDT会议讨论制定方案.国内的MDT模式近年来在一些大型的诊疗中心逐渐形成.2010年11月4日我国卫生部医政司公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其中多次提及”多学科协作”的理念.MDT模式是指临床多个学科(2个以上的学科),针对1个临床疾病重点商讨患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问题,通过多学科的讨论会议,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MDT模式是实现肿瘤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有效形式,其基本组成包括:肿瘤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放射科医生,肿瘤基础研究人员,护士等,甚至有人提出需要诸如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和语言治疗专家等的参与.如何达到早期诊断,准确分期,规范化治疗,以降低大肠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2MDT模式下的大肠癌诊断进展2.1大肠癌早期的诊断方法早期检出率低仍是影响大肠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MDT模式意识的提高,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大肠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如K—ras基因,p53基因,APC基因的检测.相关研究表明c—myc基因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成员应该早期进行DNA错配修复基因检查,对发现早期大肠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大肠癌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如通过血清检测CEA,CA:,CA,CA.等,由于缺乏特异性,故不能作为确诊证据.有研究表明大肠癌端粒酶活化率为94.29%,而正常黏膜仅为2.86%,这就提示端粒酶的活力也成为早期诊断大肠癌的重要方法;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有望成为筛检大肠癌的有用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粪便内微量的DNA,也可作为1种新的简单,有效的非侵袭性筛查大肠癌的手段.近些年来,类似于唾液,尿液等的相关代谢组学分析和数据分析技术给大肠癌的早期诊治带来了光明前景.大肠癌组织形态学检查中,全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基本的大肠癌诊断手段,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诊断敏感度达95%.MDT模式下的初步临床研究表明,在行大肠癌筛查时,结肠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性好,患者依从性高的优点..,可作为常规结肠镜的补充检查手段,但对于阳性发现只有在全结肠镜下进行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新近推出的共聚焦内镜是1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可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在体内进行表层下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组织学诊断.通过点扫描激光分析,可连续不断地获得高清晰度的组织学图像,对上皮内瘤样变和结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4%和99.4%,准确性也为99.2%,对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2.2大肠癌诊断中MDT模式MDT模式带来了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改进,为结直肠癌外科术前分期的准确度提供了更高的保障”.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可根据检查结果判断临床T,N分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但EVS对肿瘤复发和曾有过术前放疗的患者诊断并不理想.研究表明超声内镜诊断直肠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符合率达79.3%,对于T,T:,L,T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100%,58.8%,87.5%和83.3%;而超声内镜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6.9%,75.O%和75.9%;提示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及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较高,可成为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良好方法.在《NCCN结直肠癌临床诊治指南(V.1.2010)》中,分期推荐的是CEA与胸/腹/盆腔的CT,腔内超声或盆部MRI等做联合检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