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普洱茶文化_黄桂枢2004年3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Mar.2004第20卷第1期JournalofSimaoTeachers.CollegeVol.20No.1普洱茶与普洱茶文化黄桂枢(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云南思茅665000)y=摘要>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活化石;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思茅应打好/普洱茶文化0这张牌,逐渐把思茅市建设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且茶文化氛围很浓的/中国茶城。0=关键词>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思茅=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8-8059(2004)01-0024-02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在今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013年以来至今,思茅地区举办了六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届茶叶交易会,对思茅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弘扬普洱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周围发现的新石器已是3000多年前的濮人文化,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的/科学实验0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清道光5普洱府志6/六茶山遗器0载,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他在其著5蛮书6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0银生城即今思茅地区的景东县城,景东城即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所在地,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1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0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氵制在其著5滇略6中,已提到/普茶0(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0。说明当时不论是当官的人还是一般百姓,都饮用普洱茶,而制作已经/蒸而成团0了。清人檀萃在5滇海虞衡志6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0。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清宫生活习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家地位的标志0,皇帝甚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9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之兴旺。作为文物遗迹的,今还有思茅三家村社坡脚寨茶马古道、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普洱那柯里茶马古道、茶庵塘茶马古道及景谷、镇沅、景东、墨江茶马古道、古驿站,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普洱茶属云南大叶种茶正宗,其形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银色增辉,叶片大而质软,茎粗节间长,新梢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发育旺盛,经专家化验,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著名国际肿瘤医学专家梁明达教授,经过科学研究,提出过肯定的结论说:/普洱茶)))21世纪的抗癌保健食料0,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重视。思茅地区是普洱茶乡,经专家研究分类,普洱茶通常分为紧压茶与散茶二种,传统普洱茶即经自然发酵和特殊工艺加工制成的紧压茶,包括各种规格的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拼装散茶等。初制毛茶分春、夏、秋三个规格。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品种为最佳,制成青茶,滋味醇厚,口味甘长,清香可口;制成绿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味敛甘爽;制成红茶,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俱佳。普洱茶具有解酒、清食、去油解腻、化痰、降血脂、健齿、减肥、抗癌保健功效,在国外被称为/美容茶0、/窈窕茶0、/益寿茶0。思茅地区是茶叶之乡,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活化石,还有景谷盆地发现的距今3540万年前第三纪渐新世的茶树祖先/景谷宽叶木兰24y=收稿日期>200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