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MRI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的初步探讨柳柏成1侯庆荣2罗小兰2刘雄钦3(1湖南省湘潭市法检医院4M1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10000)(3湖南师大附属湘东医院412200)【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107-03【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腰背痛磁共振腰部背侧腰椎棘突后方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发牛特点和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因腰背痛就诊病人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出现肌筋膜异常信号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0例中37例发现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共计病灶48个。其中位于浅筋膜内18例,位于深筋膜内5例,浅深筋膜内同时存在14例。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16例。48个病变中形态呈长条状28个,片状18个,线状2个。条状信号长度和片状信号直径大于3cm36个,小于或等于3cml2个。病变信号均呈长TI、长T2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影,边界较清楚。37例中并存终板炎2例、椎间盘突出14例、蛛网膜囊肿1例和陈旧性压缩骨折1例。对照检查30名健康志愿者于T1WLT2WI及STIR序列均未见异常信号影,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腰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影好发于浅筋膜,STIR扫描更容易显示;2.腰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影是腰背痛的病理表现之一。3.腰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影是腰肌劳损的MRI表现之一。【关键词】腰背痛肌筋膜水样信号MRI腰背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症状,常反复多次发作。由于腰背部是人体活动中枢,腰背痛将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认真诊断和治疗、减轻病人痛苦是重要的临床工作。引起腰背痛的病因错综复杂,以前仅凭临床经验诊治,在理学影像检查发展的今天,MRI己经是诊断腰背痛病人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在我们的日常MRI诊断中,我们发现很多腰背痛病人的腰肌筋膜中出现水样信号的情况,由于文献报道不多,现随机抽取100例腰背痛病例的37例进行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2月因腰背痛进行MRI常规扫描病例100例,发现具有腰背肌筋膜水样信号病例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22〜76岁,中限年龄为40.5岁。对照组为健康无任何腰背痛病史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28〜50岁,中限年龄为29岁。均采用PhilipsInteraAchieva1.5TMR机以腰椎表面线圈扫描;扫描①矢状面:自旋冋波(SE)TIWI序列,TR400ms,TE8ms,NSA=2,矩阵312×224,层厚5mm;TSEFactor=4;快速自旋冋波(FSE)T2WIDRIVE序列,TR2500ms,TE100ms,NSA=2,矩阵348×272,层厚5mm;TSEFactor=-17;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TR2000ms,TE30ms,Tll50ms,矩阵256×360,层厚5mm。②横轴面:快速自旋冋(FSEJT2WIDRIVE序列,TR3143ms,TE120ms,NSA二3。结果100例中37例发现肌筋膜异常水样信号共计病灶48个,发生率37%。其中位于浅筋膜内18例,位于深筋膜内5例,浅深筋膜内同吋存在14例。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16例。48个病变中形态呈长条状28个,片状18个,线状2个。条状信号长度和片状信号直径大于3cm36个,小于或等于3cml2个。病变信号均呈长TI、长T2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影,边界较清勉。37例中并存终板炎2例、椎间盘突出14例、蛛网膜囊肿1例和陈I口性压缩骨折1例,占病例中的48.7%。选择30名健康无任何腰背症状的志愿者进行同样部位和方法的扫描,于T1WLT2WI及STIR序列均未见异常信号影,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讨论一、腰背部筋膜解剖与病变发生的关系一般认为[1,2,3],腰背部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或皮下脂肪,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深筋膜又称胸腰筋膜,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厚,位于紙棘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相续,向下附于骼悄和紙骨背面;中层位于紙棘肌深面,即紙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紙棘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舐棘肌的筋膜鞘,同时为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提供了广阔的起点;深层较薄弱,复于腰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从以上可知,含大量脂肪的皮下部分为浅筋膜层,MRI容易辨认;而位于肌纤维周围筋膜则是深筋膜层。本组病例显示单发于浅筋膜18例,单发深筋膜仅5例,另外14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