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输出在石化现象中的重要性本文由zhupp1545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9年第10期宁行政学院学报辽(第11卷第10期)JournalofLiaoningAdministrationCollegeNo.10,2009(Vol11.No.10).语言学⒇论输出在石化现象中的重要性代锦霞(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摘]要石化现象是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学习能力进入高原期的停滞不前现象。本文论述了石化现象的定义,论证了输出在防止石化现象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输出。[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输入;输出[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09)10—0141—02、一石化现象概述Larry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创种要发展成为特殊的英语变体的趋势。这说明我们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有问题,本文拟从输入的对立面“输出”的角度阐述如何避免和防止石化。二、输出对于石化的重要性1.从石化的心理机制看造性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有从母语出发,在目的语的输入下,通过反复试验或检验假设,渐渐向目的语靠拢,其进程和表现有点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多达95%的学习者不能走完通往目的语的整个路程。1996年,Selinker将石化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现象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从理论上讲,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没有关系,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因此,不应是错误的语言形式的代名词,而应是中性名词,石化。石化现象的存在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受到外语教育界和外语学习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石化现象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两个方面:石化现象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关于成因,大家的意见似乎比较一致,也已经基本上成为共识了。但是在具体的解决方法上,尽管说法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归结起来就是强调输入和学习环境。我们不否认这一思路的正确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石化现象并没有得到好转。就我国的英语学习而言,随着在输入方面的提高,chinglish现象不但没降低,反而有一石化现象的出现是基于一种潜在的心理机制。根据哲学上的有关观点,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语言习得过程也不例外。并且,语言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学科,所以说,把防止石化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输出这一终端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2.从理解与产出的关系上看输出理解并不等于产出,一般情况下,理解是输出的前提,但是理解了的东西却并不能顺利产出。人脑加工处理信息可以分为语言的理解,识别,产出几个层次,其中,理解和产出是这一过程的两个终端行为,是学习者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Brown1987,Gass1997)。产出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能力。牛强博士认为,只要学生有意识的去缩短外语学习中的孵化期,就能缩短从理解到产出的时间,提高产出水平。错误的产出是导致石化的最初来源,但是理解一般不会石化。既然可以有意识的缩短理解到产出的时间,这说明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输出,缩短理解和产出的距离同时就能防止错误语言形式的石化。3.从教学实践上看输出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依靠提高输入的质和量来防止石化的产生,特别是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的观点发表⒇[收稿日期]2009-07-21[作者简介]代锦霞(1978-),女,沈阳化工学院外语系教师。141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9年10月第11卷第10期代锦霞:论输出在石化现象中的重要性Oct2009.Vol11.No.10.以来。然而,根据Selinker的观点,即使是在目的语的言语社团中,也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这足以说明单纯创造逼真的语言环境和提高输入的质量并不能解决石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