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_李珂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28No.1Jan.2006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X李珂(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摘要: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形成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要了解地域文化,透过方言这一载体是一条便捷的途径。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影响,湖南湘东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点,其中包括茶陵方言,以该方言的词汇、语音等方面作为载体可以把湘东的地域文化看得更加真切。关键词:湖南湘东;茶陵方言;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9-4482(2006)01-0101-03方言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符号之一,不同的方言反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民族共同文化的变异,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地域文化的差异往往通过方言反映出来,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是历史现象,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并随社会的演变走出一条自己的演变道路,方言又是文化现象,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方言反映地域文化是全方位的,透过方言事实,我们可以把地域文化看得更加真切[1]。由于当今社会现代化的速度、信息革命的步伐越来越快,各地方言和地域文化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巨变、融合乃至消亡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言、地域文化两方面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湖南省历史学家日前呼吁,应该对包括/攸县话0在内的湘东方言、民俗风情进行抢救性研究与记载,否则,很多东西就会失传。(5三湘都市报62004年9月21日讯:5抢救研究湘东民俗6)湘东方言包括茶陵方言。根据笔者目前所查证的资料来看,除几篇零星的研究论文之外,关于茶陵方言的系统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对茶陵方言的系统研究势在必行。下面试从湖南茶陵方言的历史文化背景、词汇与文化习俗、语音几个方面来窥探湘东地域文化的内蕴。一茶陵方言是湘东地域文化的产物在方言的定型和演变过程中,不同方言显然有不同的变化速度,有不同的演变模式,所有这些都是由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点只有联系地方史实才能正确理解。茶陵,因地居/茶山之阴0、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为株洲市远郊县之一,北靠攸县,南靠酃县,东与江西省毗邻,雄踞米水之滨。在2500平方公里的境域内,群山环抱,丘谷纵横,南来的米水,带着井冈山的俊秀,炎帝陵的神韵,汇集四乡溪流,从三面绕过县城,蜿蜒西北,注入湘江,被誉称为/好山千迭翠,米水一江清0。被古人称为/可以长生,可以避世0的/福地0。它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茶陵方言有茶陵话(县内称本地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茶陵的江口、桃坑、舟令舫、尧水、严塘、小田、秩堂、高垅、八团等乡说客家话,约2万人。茶陵话是县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根据内部差异可划为城关、茶乡、虎踞3个方言片,3个方言片之间虽有差异,但因为它具有赣方言的语音共同特征,一般被划入赣方言[2]。城关片是茶陵话的代表,本文以此为记述主体。地域方言的形成往往与人民的迁徙、民族融合和语言的接触都有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跳跃式的移民隔离[3]。人群迁移并不是单纯的人口迁居,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大规模地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它必然引起社会的大变动,并且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人口的迁移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发生变异,产生新的地域文化,与文化变异相并行的是语言变化。可以说,人口迁移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方言又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产物。湖南赣语的形成及湘语中伴随赣语的特征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明代洪武大移民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江西填湖广0,这个/南人东移0的流动一直延续到清代。方言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山川的阻隔或民族的融合。湘东沿湘赣边界的十几个县因此形成了一条赣语的长廊。茶陵片主要分布在这条长廊的赣江中游和湘东一带,包括湖南茶陵县等18个市县。根据茶陵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形成了与当地土话相互渗透的新方言,101X收稿日期:2005-09-12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2005年学科研究课题基金项目(批准号:2005-xk-12)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