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全人警官摘要: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是实施与警察有关的专业教育的单科性大学,为了避免专业教育所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弊端,推行通识教育,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进他们对社会的爱心与关怀。使学生在警察专业教育外,还能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切的人文社会关怀和宏观的视野,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优秀警官。关键词:警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完整发展:D631.15文献标识码:A:1674-4853(2009)01-00100-05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是我国台湾地区以培养警察干部为主要特色的单科性大学,实施与警察有关的专业教育。从1996年始,为了“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之目的,顾及文、理学科之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专业化或功能化之发展导致个人或专业之孤立及本位思考的不断滋长,且亦注意到警察干部有关组织及逻辑能力之培养与警察科学必须不断加以充实之现实,避免丧失作为领导干部及整合警察科学之功能,亦能随着社会环境之迅速变迁与思维典范之移转,而培育出更具前瞻眼光、心灵开放的人才”[注:资料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网站,网址: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实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完整发展。我国大陆警察院校也是单科性大学或者专业学院,对学生实施警察专业教育。近年来,警察教育界也意识到狭窄的警察专业教育之敝,提出了一些改革的主张,如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等等。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作为单科性大学,他们实行通识教育并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全人警官的做法,无论在教育思想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上,对大陆警察教育的改革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概况台湾“中央”警察大学“若追溯其源,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立之警务学堂”[注:资料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网站,网址:cpuweb.cpu.edu.tw/profile.asp.],历经高等巡警学堂、内务部警察学校、警察传习所、内政部警察学校、中央警官学校等阶段。1949年停办,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于1954年5月复校,1957年正科教育增设4年制大学部,初设行政警察系和刑事警察系,研究领域仅限警察学术。后由于消防和海巡二署的独立,研究领域遂由“警察”扩展至“公共安全”与“刑事司法”相关领域,陆续增设公共安全、犯罪防治、消防、交通、外事警察、行政管理、资讯管理、国境警察、水上警察、鉴识科学、法律学,目前该校共13个学系,其研究领域主要是警政、消防、海巡与刑事司法。警政包括治安与交通,治安又分别包括负责犯罪前后的行政警察(法律、管理、外事、安全与犯罪预防等)与刑事警察(犯罪侦查与鉴识科学等),交通包括交通执法、交通事故侦查、肇事鉴定及肇因分析、交通安全之提升与交通危害之预防;消防包括灾害预防与灾害抢救;海巡包括海域执法、海上救难与船舶作业、海岸执法等;刑事司法包括刑事政策、犯罪原因、类型、预测及矫正等[1]19。随着警察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警察学科的发展,1970年创办警政研究所,开办硕士班,内设警察行政、刑事科学、犯罪防治、消防、交通、公共安全6个组,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改制为警察大学,2001年,在犯罪防治和鉴识科学两个研究所培养博士研究生(其他各系也都在未来发展远景中将培养博士研究生作为重要目标),其未来定位“在对公共安全的整体思维之上,以社会治安为主轴,并扩及其他与安全及秩序维持等相关领域,成为一所以研究公共安全与刑事司法,培育优秀领导干部为主要特色的专业性大学[1]23。随着专业学系的不断分化,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也意识到过度专业化教育导致“个人或专业之孤立”,由此带来“本位思考不断滋长”的弊端,1996年,经校第10次行政会议通过,正式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名、助理教授3名、讲师3名[注:资料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网站,网址:cpuweb2.cpu.edu.tw/general/teacher/teachers.]。该中心针对人生价值、终身学习、警察专业、社会发展等需求进行通识教育规划,并将之呈现于学科的教育内容中,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技办案”、“社会关怀”与“国际视野”的全人警官。二、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