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1320354202GIN灌浆法与常规灌浆法的对比吴洪波徐力生摘要:对坝基处理方面常用的两种灌浆方法即常规法灌浆和GIN法灌浆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介绍了GIN灌浆法的理论与特点。通过对两种灌浆方法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两种灌浆方法的优缺点,并重点指出了GIN法相对于常规法的优点,对GIN法灌浆的推广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常规灌浆,GIN灌浆法,稳定浆液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A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基础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基础处理提高地基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增加抗渗能力。水工建筑物,特别是坝基工程,其渗透压力是影响工程运行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带来的危害主要有:1)产生大量渗漏造成经济损失;2)产生过大的集中渗流量和流速造成对坝基和坝体的冲刷破坏;3)产生过高的坝基扬压力对坝体和坝基稳定造成危害。以上问题都依靠基础处理来解决,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灌浆作为基础处理的重要方法是解决以上危害的关键措施之一。1常规灌浆法常规灌浆法,除特殊灌浆外一般多采用全孔一次或分段灌浆,分段灌浆又分为:自上而下分段法、自下而上分段法和综合分段法三种形式。根据灌浆段深度及地质条件确定灌浆压力,浆液浓度(水灰比)除了极明显的大裂隙以外,一般都是稀浆开始,必要时再逐步变浓。采用这种做法的考虑是:在灌注段中,往往包含有各种宽度的裂隙。为了使裂隙都能灌好,就先使用粘度小流动性较好的稀浆,首先来满足小裂隙的需要,等基本灌好后再用较稠的浆液灌注较大裂隙,这是我国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我国现行的规范上规定“:灌浆浆液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改变。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8∶1,5∶1,3∶1,2∶1,1.5∶1,1∶1,0.8∶1,0.6∶1,0.5∶1九个比级;开灌水灰比一般可用8∶1”。从常规灌浆方法的工艺流程看,浆液浓度一般采用的都是由稀到浓逐级灌注,这是一项工序繁杂,耗时费神的急需认真细时会发生对岩体上抬力加大的情况。如果浆液过稀,灌浆后将会留下空穴和渗漏通道。地下水沿着这些空穴和通道流动,使疏松的水泥结石被逐步溶蚀掉,影响帷幕的耐久性。灌浆结束后,常需闭浆排水,再次延长了灌浆时间。可见常规灌浆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灌浆过程中的故障多;2)变浆使灌浆过程变的繁杂,效率低、成本高;3)吸浆量低的灌段,浆液易分离,而且水泥结石力学强度低,抗溶蚀能力差,从而灌浆质量难以保证;4)由稀到浓逐级加浓浆液灌注,对较宽的裂隙,浆液可能灌的很远,超过设计要求,造成浪费;5)浆液由稀变浓,粘聚力增加,阻碍浆液流动和在岩体中穿透,甚至使灌浆过程终止。2GIN灌浆法为了克服常规灌浆法的不足,提高灌浆质量和效率,1993年隆巴迪和迪尔提出了“大坝岩基GIN灌浆法”,GIN即灌浆强度值,其定义为:对于给定的单一钻孔而言,在某一灌浆段结束时的最终灌浆压力和每米灌浆孔最终吸浆量的乘积,即GIN=PV=常数,其中,P为最终灌浆压力;V为最终吸浆量,其含义为单位灌浆段上消耗的能量。隆巴迪认为:在灌浆施工中,保持各灌浆孔段上消耗一致的能量,即保持GIN为常数,便可形成一道大致均匀的防渗帷幕。这样可以自动对宽大裂隙限制其灌浆量而对可灌性较大的微细裂隙提高灌浆压力,既避免了导致地面抬动和水力劈裂的高压力以及大灌注量组合,又可避免对灌注微细裂隙不适合的低压力和小灌注量的组合。如图1所示,灌浆压力越大,灌浆量就越小;反之亦然,最终两者成一种双曲线关系。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GIN值不同,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GIN=常数。值得注意的是GIN每一条包络曲线除包括一个GIN值外,还包括一个最大压力和最大吸浆量。当注入量达到预定的限制值,或压参考文献:GB/T153142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S.GB128972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23铁建设2006189规定S.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1CRTSⅡtypeslabballastlesstrackreferencenetmeasurementtechnologyGAOSuoAbstract:TheCRTSⅡtypeslabballastlesstrackreferencenetmeasurementtechnologyofexpresshighwaywasdetailintroduced,therefer2encenetmeasurementtechnologycorrectnessandreliabilitywasprovedwithtestandpracticalmeasurement,soastoprovidereliablecontrolreferenceforCRTSⅡtype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