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论文导读: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积极影响。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译论,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融合与创新引言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一般认为是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伴随着现代语言学、信息论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理论家。许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主要从三个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首先是我国发行的相关外语类杂志,如《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外语与翻译》、《现代外语》等等;其次是在我国出版的国外翻译理论著作,如相关奈达的译论就有《奈达论翻译》(谭载喜,198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OnTranslation:WithSpecialReferencetoChineseandEnglish(激nDiandNida,198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E.A.Nida,1993,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1991,商务印书馆)、《新编奈达译论》(谭载喜,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跨文化交际》(谭载喜,1993,漓江出版社)等等;最后是在我国召开的与翻译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及主要流派1.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approach)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衍生出了语段语言学派(text-linguisticapproach)。他们的主张是:⑴语义系统取决于语用机制,而不是词义的总合;⑵语言转换也是由语用机制驱动的;⑶在语用机制驱动下,目的语语篇的重新布局取自上而---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下的过程,始于语段而终于语式。传统语言学派译论的代表是Catford(1965);Nida(1964);Koller(1979);Newmark(1989)等。语段语言学译论的代表有Neubert(1983,1992,1993);HatimandMason(1990,1997);Gopfer(1995);Stolze(1999)等。2.功能学派(Function-basedapproach)翻译上的当代功能学派始于20世纪年代中期的德国与芬兰,他们的主要理论主张是:⑴交流的目的和效果是语言的中心问题;⑵离开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而去追求语言意义是没有意义的;⑶反对奈达提出的将翻译简单的理解为‘meaningtransfer’的观点;实际上,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表现为“文本转换”—是被翻译目的(specificpurpose)限定或预定了的一种翻译行为,TL文本是由预期目的的语言交流的产物;⑷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首先或更重要的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活动”(purposefulactivity),因此不存在所谓“先天性对应”即“理所当然的对应”,一切不需用目的性或意向性交流来调节,而文本则正是交流目的的体现者。西方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Vermeer(1978,1989,1996),Reiss(1984,1991),Nord(1991,1993,1997,1988),Neuber(1992,1993),Holz-Manttari(1984,1993),Rhodes(2000),Munday(2001)等。3.释义学派(Hermeneuticapproach)释义学派的基本理论思想是:⑴翻译就是理解;⑵理解不应与任何一个组成语言整体的部分脱节;⑶除语言的整体性外,理解的整体性还包括: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认识与应用的统一、理解的当下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等;⑷在整体性的前提下,他们的翻译策略('motion',Steiner,1975)可以表述为“信任”(trust)、“侵占”(aggression)、“吸纳”(import)、“补偿”(compensation);⑸认同译作对原作的超越(Schleiermacher,1913)。释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H.Meschonnic(1973);Steiner(1975);Berman(1984);Sperb和Wilson(1988)等。4.后现代“解构论”(Deconstructionism)他们认为译作只是“一件将SL解构以后仍需解构的东西”,翻译的出路就是“无限解构”。他们的主要对策要点是:⑴将SL与TL做认真的语言、文化、语用等层次的对比分析(P.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