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743.33A1672-5085(2010)04-0060-01【摘要】目的研究反复多次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急性起病(6~24h)脑梗死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7d,并与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50例脑梗死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尿激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未发生再梗塞病例,对照组发生再梗塞4例,(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皮肤黏膜出血1例(2.0%)对照组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在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是安全有效的,并能降低再梗塞发生率。【关键词】尿激酶脑梗死溶栓治疗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大量结果表明超早期溶栓治疗对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是有效的,传统方法要求在起病6h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就诊时间已超过6h,因此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开展了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以探讨其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本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1.2选择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①起病6~24h以内;②3个月内无手术史,半年内无溃疡病及出血史;③经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无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信号)及明显脑沟消失,中线偏移改变;④无严重意识障碍(昏迷或昏睡);⑤高血压(收缩压>230mmHg,舒张压>130mmHg)者均不入选;⑥无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⑦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不入选。1.3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0.9%生理盐水100ml+50万u静脉滴注,连用3d,后改为尿激酶0.9%生理盐水100ml+20万u静脉滴注,连用4d,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包括20%甘露醇、尼莫地平、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1.4观察项目及疗效评定治疗半月及1个月后分别观察患者意识,面瘫,语言水平,凝视功能,上肢关节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8个项目,并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1]。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结果两组治疗半月与一个月后的结果1个月内治疗组无再梗塞现象,对照组4例(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皮肤黏膜出血,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本组患者年龄偏高,神经缺损范围大所致。颅内出血及皮肤粘膜出血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半月与一个月的总有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根据现代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一般方案,在发病后6h之内为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但由于人们对脑梗死的认识尚不足,在发病6h内就诊者仍为少数,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故而对于6h以外时间窗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此研究发病1个月时治疗组临床治愈34%,对照组20%,(P<0.05),两组显效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94%,对照62%(P<0.05),此情况可能因为可逆性缺血转变为不可逆性梗塞,为时空上渐进发展的功态度过程,在脑梗死早期,炎性和坏死为斑片状,梗塞体积常在6h,甚至更常时间仍未达到高峰,治疗时间窗应考虑到缺血程度,侧支循环等[2],因此只要在CT检查片中没有与脑梗死体征相对应的低密度改变时,溶栓时间窗可放宽至发病6h后及24h内,以减轻其近期及远期病程程度,减少再梗塞发生率。应用溶栓最大顾虑是出血问题,该疗法其优点还在于可避免一次大剂量用药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疗效确切,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综上所述,对脑梗死病程超过6h的急性期病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做好病例的选择,控制尿激酶用量与疗程,做好防治再灌注损伤,仍然是安全有效的。能阻止发生再梗塞,改善预后。参考文献[1]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81.[2]黄兆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6h时间窗的质疑.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48.-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