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2005年8月第28卷第3期现代外语(季刊)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August2005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广东金融学院朱行帆提要:以往各文献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结构的认识均未能准确地反映这种语言现象的事实.生成语法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这种结构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假设这种结构中有一个轻动词,这个轻动词在词汇关系结构中选择一个NP和VP分别作为它的标志语和补足语后投射到句法的底层结构.随后,底层结构补足语VP中的动词和轻动词合并生成表层结构.该结构轻动词假设的依据来自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句.关键词:轻动词,事件谓词,词汇关系结构[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05)03—0221一ll1.引言动词的论元的性质和数量是由动词的次语类化(subcategorization)决定的.根据动词的次语类化,动词分为一元,二元或者三元动词.一元动词在句法结构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或者三元动词则和及物动词相对应.不及物动词同时拥有主语和宾语违背了一元动词只有一个论元的规定.下面是汉语不及物动词带主语和宾语的例句.(1)a.王冕死了父亲.b.他来了客人.CIr垮弋一堵0d.图书馆丢了五本书2.描写性语法和配价语法的分析及不足对于不及物动词同时带主语和宾语的现象,五十年代在”主语和宾语问题大讨论”中有过激烈的争论(吕冀平1955,邢公畹1955,曹伯韩1956,徐重人1956,肃父1956等),争论的焦点是动词前后名词性成分语法语义关系的归类问题(主语还是宾语,施事还是受事).当时广为引用的例子是(1a)”王冕死了父亲”.五十年代的语法界对”王冕”是主语没有异议,但是对”父亲”的语法地位和”死了父亲”是什么结构没有取得共识.这一语法现象近年再度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其中李钻娘(1987),郭继懋(1990)等对这种句式都有详细的描述和归类.郭继懋根据例(1)的主语和宾语有领属关系把其称为”领主属宾句”,并描述了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结构是”主语+述语(单向动词)+宾语”.但他没有解释为什么原本不能带宾语的单向动词在此处带宾语的原因.还有学者运用配价语法研究这一现象(袁毓林1995,周国光1995,沈阳1996等).这些学者一致认为,(1a)里面的”死”是一价动词或一元动词,”父亲”是动词”死”的配价成分或论元,”王冕”不是”死”的配价成分或论元.但是,一价动词”死”为什么有”主语+动词+宾感谢梁锦祥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匿名评审专家的中肯意见.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语”这种二价动词才有的句子结构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释.3.基于格理论的分析真正对一元动词带主语和宾语做出解释的是徐杰(1999,2001).徐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分析了不及物动词带主语和宾语的原因.徐杰认为(2a)和(2b)的语义基本相同,因此它们有相同的D-结构(2c).(2)a.张三的两颗门牙掉了.b.张三掉了两颗门牙.C.[e掉了[张三的两颗门牙]].(2a)和(2b)通过对D.结构(2c)的名词短语整体移位或名词短语的领有名词移位的方式生成,见(3a)和(3b).(3)a.[张三的两颗门牙]掉了t.b.『张三1掉了[t两颗门牙l.徐杰的领有名词移位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非宾格假设(unaccusativehypothesis).根据Burzio(1986)的非宾格假设,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verb)既不能向外部论元指派题元角色.也不能给内部论元指派格位.徐杰认为,”死”和”掉”这一类动词属于非宾格动词.在(2c)中”掉”不能向内部论元”张三的两颗门牙”指派格位.为了使这个名词短语取得格位和通过格鉴别式(casefilter)z,徐杰采取了两种移位方法:方法一,把整个名词短语移位到主语位置后由”掉”向它指派主格;方法二,把名词短语的领有名词移位到主语位置,由”掉”向它指派主格.不过,依据方法二移位后,留在原位的隶属名词没有取得格位.为了让隶属名词获得格位.徐杰引入了部分格(partitivecase).根据Belletti(1988)的观点,部分格和主,宾格这一类结构格(structurecase)不同,这是一种不定指的固有格(inherentcase).徐杰认为,”掉”虽不能指派宾格,但能指派部分格.(2c)中的领有名词移位后,”掉”向不定指的隶属名词指派一个部分格.但是,领有名词移位理论和汉语的语言事实不符.Huang(1984,1999)指出,汉语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