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临床分析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临床分析[摘耍]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结果治疗60例,均获痊愈,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老年男性患者,大多有头部轻微外伤史,微创穿刺治疗效果良好。[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06-01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颅脑损伤的继发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淸除术应用于临床,具有创伤轻微、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等优点,我们从2000年1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CSDH6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性51例,女性9例,男:女二5.6:1。年龄41-90岁,平均6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史10例,糖尿病史8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45例,原因不明15例。头痛54例,头晕49例,呕吐32例,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38例,各种精神症状(嗜睡、反应迟钝、智能减退、定向障碍)28例。经CT扫描:血肿量在60-120ml,平均90mlo发病时间从3周至1年。全部病例均通过CT平扫确诊,可见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血肿呈半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部分病人呈略高密度影。左侧23例,右侧25例,双侧12例。血肿范围均较广泛,多数血肿位于额颖顶部,最多者可延及枕部。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入院确诊后,根据CT片显示的血肿范围,选择最大层面的中后1/3部位穿刺,以利引流。同时注意尽量避开头皮颖浅动脉、颅骨板障血管及脑膜中动脉的主要分支作为穿刺点,因为血肿范围广泛,多不需在CT下精确定位;头皮穿刺点处用5%利多卡因5ml作局部浸润麻醉;采用由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选择针长20mm或25mm,在屯钻驱动下,一次快速穿透颅骨及硬脑膜,进入血肿腔,退钻芯,上封闭盖,接引流管。先缓慢抽吸一部分血肿(总量的30%-50%),血肿多呈酱油样含有血凝块的液体。观察液柱波动如压力偏低,从引流管注入山理盐水,使颅内压成正压,取下封闭盖,置入针型血肿粉碎针,用生理盐水或加入抗牛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等量置换直至冲洗液澄清。并将引流管与水平面垂直,测量估计颅内压,避免ICP过高,或过低而引起脑组织在颅腔内摆动,后留置穿刺针连接引流袋,持续闭式引流。如血肿含血凝块多、粘稠,可注入生理盐水5ml+尿激酶2万u液化血肿,保留3~4h后开放引流,1次/12h,1〜2次/d,连续3d[l]。操作过程中,注意各环节的严密衔接,避免负压引起气颅。双侧硬膜下血肿可同时行两侧双针穿刺引流,术后不用脱水剂,患者取平卧头低位(15-30度),引流过程屮加大液体补充量,常规静脉补充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盐水2000-3000ml,并鼓励病人多饮水,人为的造成颅内压增高,加快血肿引出速度,以促使受压脑组织膨起,有利于脑复位,以闭合硬膜下腔隙目的。术后1、3、7d复查头颅CT,观察穿刺针在血肿腔位置及血肿残余量,如血肿基本清除,脑复位良好,中线结构已居中,即可考虑拔针。2结果2.1临床疗效木组60例,术后即刻症状减轻,6天后术前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均获痊愈。拔除穿刺针前复查头颅CT示血肿基木或完全清除,随访3个月至2年无1例复发。2.2并发症其中有2例术后1天出现继发性癫痫,复查CT示穿刺针顶住脑表面考虑为诱发原因,经适当退针并口服抗癫痫药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无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等发生。3讨论CSDH多发生于老年人,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⑵。CSDII最早报道于1857年,其中双侧发生率14.8%,老年人易患本病的潜在因素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萎缩使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静脉相对延长及充盈,再加上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加,一旦受损,出血多难以停止。受伤时在外力的作用下,萎缩的脑组织在颅腔内惯性移动,又增加了对侧桥静脉撕裂受损出血的机会,轻度头部外伤是造成CSDII的主要诱因[3]。本组60例,有外伤患者50例均轻伤,未引起注意,10例无明确外伤史容易造成误诊[4]o本组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