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对照研究陈雪春王进义(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口的:探讨经典抗精神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对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釆用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屮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女n: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卩坐等对心血管系统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经典抗精神药物;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心肌损害;动态心电图【】R453【文献标识码】A【】2095-1752(2015)30-0119-02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更多的以抗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抗精神药物能够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⑴为了探讨经典抗精神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对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1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为(31〜78)岁,平均年龄为(54plusmn;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年,平均病程为(3.2plusmn;l.l)月;对照组有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患者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53plusmn;l・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年,平均病程为(3.4plusmn;1.6)年。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gt;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肌肉注射100mg经典抗精神药物舒必利(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5),每天2次,连续使用2周(1个疗程)[2]。实验组采用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口服1片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60),每天2次,连续服用7天,第8天开始每天口服2-4mg利培酮,此后维持该剂量不变,连续使用7天。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进行心电图评定,分析不同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表现[3]。1.3统计学方法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房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plusmn;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23例发生窦速,发生率为23%)(P《0.05)o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o本次研究中,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lo本次研究中,实验组5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显著低于对照组(Pt;0.05)o3•讨论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疾病类型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且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患者其至为出现自杀等现象,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更多的以抗精神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无论是非经典还是经典抗精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