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株肠杆菌科细菌ESBLs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柴琳杨汝文余亚丹(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650011)【摘要】目的了解E.coli(大肠埃希氏菌),K.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氏菌)和E.cloacae(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beta;-内酰胺酶(ESBLs)的产酶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资料。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筛出可疑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氐菌,肺炎克雷伯氐菌和阴沟肠杆菌,再用双纸片增效试验为ESBLs的确正试验。结果三种菌426株,共检岀产ESBLs的菌株122株,总检出率为28.6%,其中大肠埃希氐菌检出率18.6%,肺炎克雷伯氏菌35.8%,阴沟肠杆菌12.1%。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6%呈现最敏感,依次为舒普深14.8%,头孢毗肟21.3%,安美汀24.6%。产ESBLs的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之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其中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氐菌,肺炎克雷伯氐菌和阴沟肠杆菌,质粒介导细菌一旦产生此酶,临床上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类(1-3代)和单环类抗生素耐药。【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ESBLs耐药性分析【】R446.5【文献标识码】A【】2095-1752(2012)06-0052-02超广谱beta;-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种beta;-内酰胺炎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它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肠杆菌科细菌ESBLs的产生率和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头孢三代在临床大量应用,导致其耐药菌广泛传播[1]。为了解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牛.和发展趋势,使药敏结果能正确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各种感染的治疗方案,木文对我院产超广谱beta;-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了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1月从临床各类标木中分离鉴定出的大肠埃希氏菌226株,肺炎克雷价氏菌134株和阴沟肠杆菌66株。质控菌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铜绿假笮孢菌ATCC27853。1.2材料采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厂的培养基,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技术公司,头孢他定(CAZ)、头孢他定/棒酸(CAZ/CA);头孢噻肟(CTX)、头孢噻肟/棒酸(CTX/CA)纸片购自Oxiod公司。1.3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和鉴定[2],药敏试验采用K-B法,计算中“中介”归于“耐药”统计。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筛出可疑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再用NCCLS2000年推荐的双纸片增效试验为ESBLs的确正试验[3],分别检测CAZ、CAZ/CA;CTX、CTX/CA两对纸片的抑菌环直径,加棒酸的三代头孢菌素复合剂比相对应的不加棒酸三代头孢菌素的直径ge;5mm即为ESBLs菌株。2结果三种菌416株,产ESBLs的122株,总检出率为28.6%(122/416),其中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18.6%(42/226),肺炎克雷伯氏菌35.8%(48/134),阴沟肠杆菌12.1%(8/66)。122株产ESBLs的菌株对于大多数beta;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多数耐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6%呈现最敏感,依次为舒普深14.8%,头孢毗肟21.3%,安美汀24.6%。耐药率最高是氨苄西林100%,依次为头孢噻肟91.8%,头孢他定86.9%,氨曲南85.2%,产ESBLs的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之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其中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附表。3讨论3.1ESBLs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是存在于细菌中的酶,通过质粒形式传播。ESBLs可水解beta;-内酰胺环,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等新型广谱头孢菌素,从而使之失效。ESBLs最常见于肺炎克雷扪杆菌和大肠杆菌,非常重要的是,ESBLs的质粒上常常携带着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基因。所以ESBLs菌不仅对头孢三代和氨曲南耐药,而且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肺炎克雷扪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产生株大多为多重耐药菌;ESBLs产生株可通过结合转移将产酶基因转移给敏感菌,导致耐药性传播;ESBLs产生株为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治疗较困难,需要加强检测。3.21983年德国报告首例产ESBLs菌株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ESBLs菌株爆发流行的报道[4]。近年随着beta;-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人量使用,导致产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