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肝损伤1例胡莎莎1邵凤珍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中图分类号1R5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115-011.病例介绍患者势性,26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0°C,稍咳嗽,咽痒咽痛,无恶心头痛。就诊于社区医院,予“头沦曲松钠,双黄连”治疗4天,症状未见好转,遂就诊于海河医院,仍发热,咽痛、咽充血,查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右肺为重,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予“头范克月亏钠,金银花分散片”,后咽痛好转,仍发热,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予“罗红霉素,泰诺”抗炎,退热对症治疗,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二附属医院,查血常规:WBC12.6X109/L,RBC4.47x1012/L,HGB153g/L,PLT112x109/L,Neut19.1%,Lymp74.0%;肝功能:TP67.0g/L,ALB39.9g/L,ALT413.6U/L,AST325.3U/L,GGT107.5U/L,AKP119.0U/L,TBIL17.7umol/L,DBIL7.2umol/L,予“开瑞坦,扑尔敏,双黄连颗粒,硫普罗宁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症状未缓解,就诊于我院门诊,查腹部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脾大。为求进一步治疗,以“发热2周,伴转氨酶升高5天。”收入我病区。患者久居天津市,否认输血史、饮酒史及遗传病史。入院后查体:神清,精神可,发热,乏力,咽痒咽痛,稍咳嗽,右颌下可及肿大淋巴结(l.Ocmxl.lcm),光滑,无压痛。巩膜无黄染。咽轻充血,双侧扁桃体0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採音。HR:7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脾左肋下3cm,无触痛,T:37.7°C,BP:120/70mmHgo化验:血常规:WBC10.04×109/L,RBC4.44×1012/L,HGB146g/L,PIT151X109/L,Neut15.1%,Lymp76.7%单核细胞百分比5.7%,嗜酸,性细胞百分比0.2%,嗜碱细胞百分比2.3%;血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00%,中性粒细胞(分叶核)7.00%,淋巴细胞75.00%(异林32%),单核细胞3.00%;风湿四项:血沉9.0mm/h,类风湿因子lgM20.0lU/ml,抗链球菌溶血素“0w35.6IU/ml,C反应蛋白1.03mg/dl;风湿病抗体:抗核抗体:弱阳性,核颗粒型,余阴性;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冷凝集试验:1:64;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凝血四项、心肌酶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西医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上呼吸道感染?,EB病毒感染,经抗病毒、保肝、降酶、对证支持治疗「个月后,症状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全血细胞进行性降低,患者病情好转岀院。2•讨论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EBV)是一种疱疹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并与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以及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致癌病毒,由1964年Epstein和Barr在研究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时发现的一种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γ亚科,为线性双链DNA病毒。此病毒可通过血液、飞沫等途径传播,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大量复制,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挥作用清除被EBV感染的多数细胞,少量未被清除的EBV侵入B淋巴细胞等血液细胞,病毒基因组在末端重复序列的作用下由线性转化为较为稳定的环状结构[1],遂潜伏于B淋巴细胞,其中的部分EBV可再次进入裂解感染,在口咽上皮细胞内繁殖,释放病毒颗粒。在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后,EBV复制可加速[2-4]oEB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起,研究表明EBV的发病机理可能为:EBV感染细胞后,以两种形式存在,潜伏性感染和增殖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EB病毒由潜伏性感染渐变为增殖性感染。EBV感染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通过病毒的免疫表位突变和下调受感染细胞表面的HLA分子、粘附分子等策略逃避机体免疫攻击⑸。EBV感染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并引起其的增殖,造成NK细胞和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EBV2CTL)功能受损等多种免疫缺陷[6]oEBV还能通过通过诱导B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诱导端粒酶的活性;介导肿瘤细胞转移等形式致瘤⑺。EBV病毒感染多发于儿童,青少年发病亦不少见,以发热,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还有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等症状。此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呈多样性[8-9]o实验室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