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作者:刘敏,赵亚伟,李可,李晓红,王小军【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1]。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如应用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及抑酸剂等[2],尚无理想治疗方法。而应用中医药治疗CAG已成为医学界关注之焦点。笔者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CAG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CAG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郭氏[3]认为,本病病程较长,以中老年人多见,属内伤疾患,究其发病之因,常有饮食不当,恣食生冷,嗜好烟酒、炙煿、厚味,以致湿热中阻,影响脾胃运化,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柳氏等[4]认为,该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或脾胃素虚而致,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而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复杂证情。赵氏等[5]认为,本病在病因方面与脾虚、寒湿、血瘀、气滞紧密相关,尤重情志和饮食2个因素,其病机有湿、滞、虚、瘀4个方面。马氏[6]认为,CAG病因病机是在脾胃素虚的基础上,内外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形成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及气滞血瘀,以不同程度存在于疾病全过程的慢性黏膜性胃病。朱氏[7]认为,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湿、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热、湿、瘀是其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伤及胃络。如此反复,终致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寒热、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余绍源[8]认为,其发病与脾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亏为多;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该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2临床研究2.1辨证分型CAG患者因个人体质因素的差异、饮食及生活习惯之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及病程时间长短之不同,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不同的证型。根据近几年的关于CAG的文献,其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胃阴不足5型[9-12]。虽通过辨证论治虽获得确切疗效,但可以看出各自参照和依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多样性,有些甚至未作参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可信度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势必对后续研究造成一定影响。2.2中药复方治疗2.2.1健脾益气,和胃化痰为主王氏[13]用参芪康胃汤治疗CAG60例,总有效率为88.33%。颜氏等[14]运用健脾养胃汤治疗CAG40例,有效率为92.50%。韩氏等[15]用自拟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CAG32例,总有效率为71.88%。魏氏等[16]用胃和汤加减治疗60例,结果治愈27例,显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王氏等[17]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本病68例,有效率为88.20%,明显高于口服吗丁啉片的对照组(67.60%)。罗氏等[18]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本病38例,总有效率为92.10%。林氏等[19]用具有益气和胃等功效中药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73例,疗效确切。2.2.2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为主杨氏[20]用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疗CAG78例,有效率为89.7%。朱氏等[21]应用已故名医林沛湘教授治疗CAG的经验方化裁:肝胃不和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合四君子汤或异功散;脾胃湿热加蒲公英、黄芩;胃阴不足加玉竹、沙参;胃络瘀血加田七、蒲黄、赤芍。共治疗32例,总有效率为90.63%。2.2.3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练氏等[22]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CAG,结果治疗组47例,临床有效率(89.40%)、胃镜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有效率为70.20%,肠上皮化生有效率为62.10%,异型增生有效率为58.30%)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疗效均优于胃复春片对照组。李氏[23]用四逆散加减共治疗CAG29例,总有效率为96.60%。李氏等[24]自拟清胃散治疗CAG58例,总有效率为87.93%。王氏等[25]应用香苏饮和左金丸为基础方加味治疗CAG,有效率为90.10%。施氏[26]以益脾和中汤治疗CAG48例,总有效率达为87.50%。王氏[27]以加减四逆散为基础方,治疗CAG34例,总有效率为88.20%,高于口服猴菇菌、胃复春、维生素C、维酶素的对照组(61.30%)。2.2.4益气养阴为主刘氏[28]采用孟河费氏七味胃阴汤加味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共治疗CA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