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之绝唱棹歌之典范——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第24卷第2期V01.24No.2龙岩学院JournalofI~ngyanUniversity2006~4月April2006武夫之勉唱详歌之典蔻——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陈弦章(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由于武夷景现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已烂熟于朱子心中,如同窖藏已久的米酒般香醇,故而从其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武夷棹歌》,不同于一般游人所写出的浮光掠影式的武夷山水诗,它有着巨大的感人的魅力.关键词:武夷棹歌;绝唱;典范;赏析中圈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1673-4629(2006)02-0066-03序曲"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睛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9~-A.前山翠几重."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令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姜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敦乃声中万古心."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采几道寒."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泅.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朱熹的《淳熙甲辰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同游相与一笑)是宋代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它写于武夷精舍落成的次年.即淳熙十一年(1184).这组诗可以说是朱子山水诗作的高峰.不少文学选本都选录过它.朱子写此诗时已五十五岁.自十四岁来崇安.四十年间.他不知游览武夷山多少回了.朝夕与碧水丹山为伴.武夷山景特异的内在美感已在作者心中升华,一旦下笔.思如泉涌,笔法灵活,舒展自如:时而远山,时而近水;时而云深,时而潭满;时而夜雨,时而晨月;时而感怀古人.时而倾诉心声;时而悠思历史,时而感慨世情.由于武夷景观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已烂熟于朱子心中.如同窖藏已久的米酒般香醇,故而从其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人所写出的浮光掠影式的武夷山水诗.它有着巨大的感人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体悟《武夷棹歌)的美感.一,现实之舟的观景与历史之船的情思相互交融与今人游武夷的线路不同.朱子是以上水船的观景线路来展开抒写的.诗歌全景式地展现了武夷九曲的风光.正如诗人一贯的文学创作主张一样.其诗总是有感而发.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开首"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直奔主题.空间上的山上,山下;时空上以"神灵"传说为意象的人文历史因素.以"曲曲寒流"为意象的自然现实因素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贯穿全诗."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作者以闲适的心态,用与自然贴近的民歌形式.去探究九曲武夷山水文化的奇妙.朱子在诗的序曲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与众人驾舟观九曲之景是明线.悠思历史,感悟人生是暗线.明暗线交融.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第二首是写神仙传说,但我以为也写亲情.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乡民曾孙十分怀念那场神仙之宴,常上幔亭寻访.干扰了神仙的正常生活.于是仙人遍种毛竹.以作仙凡的樊篱.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这种人仙阻隔,亲情难叙.世事莫测的境况.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更让人陡生许多惆怅之情.收稿日期:2Oo5一ll一14作者简介:陈弦章(1963一),男,副教授,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福建师大在职硕士生,主要从事古典文学,语文教育,客家文化,影视文化的研究.第三首也是写传说的,是个爱情故事.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