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抗凝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心启颤动伴血栓危险因索患者栓塞事件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索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龙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伴有血栓危险因素(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周围血管栓塞、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厉扩大伴心厉内附壁血栓形成、或发现心房内血流缓慢、出现云雾状冋声者)的非瓣膜病龙颤患者55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完成治疗者共45例),按抗凝强度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1〜3.0(标准强度组,22例),另一纽.为INR1.5〜2.0(低强度组,23例)。完成对45例随访,随访吋间3〜12个月,监测INR水平及观察出血事件(颅内出血、溃疡出血等严重出血及一般出血)和缺血事件(缺血脑卒中和肠、肾、四肢等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纽•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3%(1/23),为脾栓栓塞;标准强度纽•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5%(1/22),为双侧股动脉近端闭塞,两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1/23),标〉繼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6/22),两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5〜3.0能明显降低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INR2.1〜3.0水平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INR1.5〜2.0水平吋出血风险小,捉示低抗凝强度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疗效,同时相对更安全。【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率;血管栓塞心房颤动(厉颤)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心血管疾病中面临的一大流行疾病,患病率日益増高[1]。华法林能有效地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但抗凝强度不同的华法林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启颤患者存在不同治疗效果和出血等副作用问题,权衡最合适的抗凝强度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本研究对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非瓣膜病心龙颤动崽者55例,选择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素者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完成对45例随访,以探讨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非瓣膜病心厉颤动患者中,选择过去1个月证实有持续房颤或3个月内至少发生3次阵发性房•颤,且伴有血栓危险因素者,即伴有如下血栓危险因素之一: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周围血管栓塞、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扩大伴心龙内附庶血栓形成、或发现心房内血流缓慢、出现云雾状冋声者。剔除标准:(1)孤立性房颤;(2)存在有华法林禁忌者;(3)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年龄小于60岁;(5)严重高血压控制不良者;(6)不具备定期门诊复诊条件者或治疗过程中不规则服药者°开始时病例55人,其中10例因不规则服药或不定期复杳而退出。完成随访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71岁(60〜86岁),左房直径平均(49±13)mm。房颤类型:阵发性房颤9例(20.0%),持续性房颤14例(31.1%),永久性房颤22例(48.9%)。临床合并状况:高血压19例(42.2%),冠慷16例(35.6%),糖彌3例(6.7%),高旨血症14例(31.1%),左室射血分数≤35%者20例(44.4%),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8例(17.8%),周围血管栓塞1例(2.2%)。1.2治疗方法及随访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1〜3.0(标准强度组,22例),另一组为INR1.5〜2.0(低强度组,23例)。两组病例临床基本构成相仿。华法林给药开始剂量为2mg/d,服药前杏INR,第3天开始每天查1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待INR相对稳定时华法林剂量作为维持量,全部病例出院后随访,每月至少1次,如有出血或血栓栓塞症状即刻复杳。剂量调整依据INR值,每次増减的量为0.5〜lmg/d,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及门诊复诊中均加强宣传教育:掌握华法林剂帚和避免服错药,漏服时最好在当天补上或在第2天继续止常用药,不能因忘记服药而在第2天加倍剂量;告知患者保持饮食的相对平衡,尤英是保持富含维生素K的绿色蔬菜的摄入量和対平衡;在II服华法林的同时尽量不用其他种类的抗血栓药物;|加在肝功能不全吋、合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