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1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预防。方法:|口I顾分析木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10例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315例手术中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10例(3.17%),双胎妊娠4例(1.27%),巨大儿3例(0.95%),羊水过多1例(0.32%),合并有心功能不全1例(0.32%),胎盘早剥1例(0.32%)o结论:孕妇转为侧卧位后,低血压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对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综合征应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处理。[关键词]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硬膜外阻滞;预防[]R719.8E文献标识码]C[]1674-4721(2010)05(b)-167-02剖宫产术广泛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安全且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巾于产妇对麻醉的耐受性差、心血管抑制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引起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hypotensivesyndrome,SHS)指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时出现呼吸急促、脉率增快、恶心、头昏、呕吐、胸闷、出冷汗,收缩压下降到20mmHg,及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1],本文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10例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剖宫产术315例,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其中择期剖宫产218例,急诊剖宫产97例。孕周37〜41周,全组均为初产妇,年龄22〜34岁,平均(26.7±3,5)岁,其中胎儿宫内窘迫15例,滞产14例,头盆不称8例,臀位6例,产力异常14例,双胎妊娠28例,巨大儿9例等。全组产妇均单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无器质性疾病及妊娠并发症。出现低血压综合征10例。其中1例出现胎盘早剥,新生儿1minApgar评分5分,5min评分10分,胎儿娩出时整个胎盘剥离面约3.0cmX4.0cnu1.2诊断标准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为:①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的诱导期低血压容易发生;②收缩压下降20mmHg;③伴自觉症状如头昏、呕吐、胸闷等;④用药效果不佳,左侧卧位时,血压得到迅速I口I升,症状减轻或消失。1.3硬膜外阻滞方法患者左侧卧位行L2〜3硬外间隙穿刺,头侧置管4cm。平卧后。注5%布比卡因试验量5ml,观察5min后无异常。遂以0.75%布比卡因5ml注入,观察5min无异常。随后以每间隔5min注人同样药液5ml,共15mlo2结果315例手术中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10例(3.17%),急诊2例(0.63%),择期8例(2.53%),择期明显多于急诊(P<0.05)o双胎妊娠4例(1.27%),巨大儿3例(0.95%),羊水过多1例(0.32%),合并有心功能不全1例(0.32%),胎盘早剥1例(0.32%)。出现血压下降时,手术台左侧倾斜30。,或向左推移了宫,增加输液速度,少量静注麻黄素,充分吸氧等措施后,血压很快回升,顺利地完成手术。3讨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后,腹壁肌肉松弛、平卧后增大子宫压向脊柱,进而压迫下腔静脉、甚至E以阻断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心血液突然减少,心搏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而绝大多数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剖宫产患者,无论是择期还是急诊,在取仰卧位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腔静脉受压,出现隐匿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也称为腔静脉综合征或体位性休克⑵,但是绝大部分孕产妇可•凭借良好的侧支循环(如奇静脉,椎静脉及腰升静脉等),以及良好的心肺功能代偿使I口I心血量及心搏量无明显减少,从而避免了暴露性SHS发生。木文调查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为3.17%,符合文献⑶报道。本组可以看出急诊占2例(0.63%),择期占8例(2.53%),说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更易发作在择期剖宫产,主要是由于择期剖宫产患者阵发性子宫收缩并未出现,子宫血流量相对充足,而此时子宫的体积及重量相对较大。所以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出现了宫压迫下腔静脉的症状[4]。在急诊剖宫产时,在临产状态下,胎头已经衔接入盆,宫体反而沿产轴上举,所以减轻了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阵发性子宫收缩可使子宫血流量及容量相对减少,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较少,症状也轻。而且此时产妇的交感神经紧张亢进,血管阻力增强。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呼吸频率的加快,也可使胸腔内静脉转为负压,利于静脉回流。木组研究发现10例患者中双胎妊娠4例(1.27%),巨大儿3例(0.95%),羊水过多1例(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