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性手术后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❷保守性手术后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❷【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188-02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生育年龄的常见病,且易复发。因而,研究如何降低保守性手术后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孕三烯酮的临床应用,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又多了一条新途径。本院对34例行保守性手术后患者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取得良好效果。❷1资料与方法❷1・1一般资料: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住院行保守性手术(即保留生育机能的手术)患者6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1岁。62例中有人流史48例,不孕症13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经、腰舐部坠痛、月经过多、性交痛等症状。盆腔检查可扪及包块或结节,B超均证实盆腔包块。所有病例查血、尿常规正常,心肝肾功能正常。❷1.2方法:全部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分为两组,按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进行分期,两组R-AFS分期及一般临床特征没明显差异。治疗组34例术后1周开始辅以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次2.5mg,每周2次,连续3〜4月为1疗程。对有生育耍求者,治疗3个月后停药,嘱其尽快怀孕。对照组28例术后未加药物治疗。用药期间每月复诊,主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情况,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随诊4次。复诊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妇科盆腔检查和B超检查。❷1.3疗效判断: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盆腔发现包块或痛性结节等4项指标,全部消失为症状控制良好,而出现任何一项为复发。❷1.4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❷2结果❷2.1疗效:治疗组31例术后复查中,痛经、性交痛等症状缓解迅速,多在用药6~8周后出现闭经,停药1个月左右月经复潮。盆腔检查:子宫大小正常,表面光滑,宫旁、附件未及结节,无触痛,B超示盆腔内未见异常。至手术后1年,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痛经和非经期下腹坠痛,B超未提示盆腔包块,症状控制率达91.18%,复发率8.82%O对照组28例术后症状控制良好18例,复发患者共9例,7例出现非经期下腹痛,B超证实盆腔包块2例,症状控制率64.29%,复发率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❷2.2副作用:孕三烯酮组5例肝功能损害,为肝转移酶轻度升高,配合护肝药物治疗可恢复正常,其余副反应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潮热、轻微呼疮等;但因疗程短,尚可耐受,且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❷3讨论❷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可发生远处转移、种植[1]。该病乂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且易复发。目前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与联合治疗,对年轻患者多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而行保守性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约50%[2]o术中常见病灶与附件、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紧密粘连,分离过程中儿乎无一例外地破裂,以致术中病灶难以彻底清除。这可能是术后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治疗上除控制症状外,还应预防其复发。药物治疗使异位病灶发生坏死吸收,控制术后残存病灶,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令孕三烯酮是三烯类合成激素,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具有双重机制,有复杂的激素和抗激素特征,还可抑制垂体FSH与LH的分泌,从而降低人体自身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同时,孕三烯酮与孕激素的受体(PR)结合力极强,也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而对雌激素受体(ER)的作用萇微。由于它具有抗雌激索、抗孕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索的作用,因而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孕三烯酮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术前、术后的辅助用药和术后复发的治疗。有作者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症状改善率达88%,复发率6%[4]o本文以孕三烯酮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辅助用药,随访1年,症状控制率达91.18%,复发率8.82%,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少,证实是一•种彳亍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本资料病例不多,且随访时间短,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❷参考文献❷[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361❷:2]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99❷[3]邵方,王劲红,王雅萍,等•子宫内膜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