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導論作者對於以弗所書的作者問題,學者常有爭議,主要是因所謂「非保羅」的詞彙、片語和風格所引起,但是在大家都認定作者為保羅的書信中,這些用語也偶爾會出現。以弗所書和早期保羅書信的許多差異,都屬微不足道。例如:有些人提到「真正的保羅」講基督是頭(林前十一3),*教會是祂的身體(羅十二4;林前十二12)時,是分開來講的。可是古代的哲學家有時會將身體的比喻和頭連起來用,有時卻單獨用,而且要求保羅在這僅存的幾封信中完全用同樣的方式表達,對他並不公平,因為其他的作者並沒有如此。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和歌羅西書與保羅早期的許多書信有所不同,似乎是在他於古代學術環境中傳講基督教之後所寫的;在學術的氛圍中,他一定會用哲學詞彙向聽眾講演(徒十九9)。保羅常遷就聽眾的程度,這可以從他其餘的作品中看出(如:羅一;林前八),而他一定也會顧及以弗所人所偏愛的類似*斯多亞派的用語,這類用語在以弗所和腓立比較為盛行;歌羅西則流行中*柏拉圖(MiddlePlatonic)用語。以弗所書的作者問題,在學界一定會持續爭論不已,但本註釋書所採取的立場,是以保羅為作者。風格保羅在本書中的勸勉,可分幾個大項,似乎都與收信者的情況吻合(不過他是用標準形式來談這些問題)。憑這個理由可以辯證,以弗所書並不僅僅是一封講論一般真理的「書信式散文」。本書富含平行句和重複用法,有人將它與希伯來詩相較,但這些方式也是頌德*修辭學(即:對神祇或人的稱頌辭)常用到的。本書信的前三章常用敬拜的詞彙,就是將古代書信開頭常出現的禱詞和感恩擴展。保羅在此的作法和平時一樣,將古代不同範疇的修辭學混合在一起使用:書信中勸勉的部分是「評議式」,要說服讀者採取某種行動;其餘部分是「頌德式」,諸如他對神的頌讚,和對那在宇宙中彰顯神榮美之教會的頌讚。保羅寫此信的同時,可能也在為其他信件打草稿(如:歌羅西書),他用一位文士來寫幾封信,幫助他修飾主要的信息,以配合不同教會不同狀況的需要。背景狀況保羅是從監獄裡寫此信,可能他人在羅馬。小亞細亞一帶(如以弗所)的讀者應當知道,他受到指控,說他帶一名*外邦人進入聖殿,因而被捕(徒二十一28~29,二十八16)。在以弗所教會中,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種族或文化的分歧,是教會的重大問題(參:徒十九17),而保羅是古代最具知識、最有資格向兩方發言的人之一。在被羅馬政府監禁的時期(可能在羅馬),保羅也察覺逼迫可能即將臨到,而教會必須在社會裡有美好的見證(參:弗五21~六9的註釋)。他也很清楚,在異教之風鼎盛的小亞細亞,教會必須與自己的這些背景──邪術(徒十九19)、占星術,和轉換星運的努力等掙扎(參:弗一8~11、19~23,三9~11的註釋)。註釋書最徹底、最有用的,是MarkusBarth,Ephesians,AB34,34A,2vols.(GardenCity,N.Y.:Doubleday,1974);以及A.T.Lincoln,Ephesians,WBC42(Dallas:Word,1990)。但若無法閱讀希臘文,就可以選其他註釋書,如,G.B.Caird,Paul'sLettersfromPrison,NewClarendonBible(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GeorgeJohnston,Ephesians,Philippians,ColossiansandPhilemon,CenturyBible(Greenwood,S.C.:Attic,1967)。對以弗所書五18~六9的深入探討,可以參考CraigS.Keener,Paul,WomenandWives(Peabody,Mass.:Hendrickson,1992),pp.133~224,258~79。以弗所房屋中的壁畫以弗所的基督徒標誌一1~2前言大部分翻譯的小註都指出,並非所有抄本都有「在以弗所」等字(一1)。許多學者認為,以弗所書原來是寄達幾間*教會的信,而以弗所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因此這可能是一封「巡迴的信」,就像皇帝諭令一樣。)但由於這些教會可能都在以弗所一帶,故以弗所教會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封信的背景(參:徒十九1~41)。「恩惠」和「平安」是從標準問安語變化而來;此處最重要的是,這些乃是「從父神以及主耶穌基督」而來。請參閱保羅書信導論,以及羅馬書一1~7的註釋。一3~14對救恩的頌讚保羅這封信的卷首語(exordium)包括了一句稱頌之言(「願頌讚歸與神」──NIV,或「讚美神」)和一個禱告;古代的信通常會包含祈禱或感謝的話,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