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置换术9例临床分析作者:丁树盛*,吴观生**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心脏外科,贵州贵阳550004【摘要】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体外循环不停跳情况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2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7例出院;6例随访3月~6年,生存良好;1例失访。结论:三尖瓣病变程度、手术吋机、瓣膜选择及置入部位都将影响手术效杲。【关键词】三尖瓣;心脏外科手术;临床研究三尖瓣置换术(TVR)因其围术期死亡率高,术后血栓发生率高,远期效果较差,一直是瓣膜外科中使用较少的手术方式,约占同期瓣膜置换的2%左右。现对心脏外科2003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9例TV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及疗效等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例为单纯TVR患者,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36.1+11.2)岁;Ebstein畸形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4例。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心功能(NYHA)II级2例,III级3例,IV级4例。在IE病例中,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X线胸片显示,先心病和风心病以右心系统增大为主,IE病例心影增大改变相对不明显。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颤动2例,早搏1例,左心室肥人劳损2例,右心室肥人劳损4例,右束支并左询分支传导阻滞2例,预激综合征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IE病例中瓣脱和心内膜赘生物形成4例,发生率100%,均只累及三尖瓣;在Ebstein畸形中,右心系统扩大为主,隔瓣、后瓣不同程度下移约1.5〜3.0cm,均有里度~极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2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或常温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例,均为IE患者,择期手术6例。本组4例患者(Ebstein畸形2例,IE2例)保留三尖瓣隔瓣叶,余者均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原位置换8例,房位(人工瓣环部分置于冠状静脉窦外侧的右心房壁)置换1例。均采川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固定人工瓣,先在三尖瓣环做好间断褥式缝线,下瓣后以靠近koch三角处先打结;使用牛物瓣1例,机械瓣8例。2结果2.1早期临床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22.2%(2/9),均为Ebstein畸形,术前心功能IV级,全身状况极差,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38mmol/L,肌Sf400μmol/L),分别于术后第5天和第12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心源性猝死,其中1例术后出现III度AVB;另有1例因肾功能衰竭,经济困难自行要求出院,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全组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7〜24h,平均(12.6+5.2)h,术后住院12〜31d,平均(14.7+3.8)d。2.2随访结果7例出院患者,门诊随访3个月〜3年,失访1例。心功能恢复至I级4例,I【级2例,所有患者生存良好,无抗凝并发症。3讨论在多个心肌瓣膜病变的患者小,合并的三尖瓣病变多通过三尖瓣成形术进行矫治,需同吋行TVR的患者较少见,单纯三尖瓣病变需要置换者更少见[1]。一-般来说只有对严重器质性病变,包括瓣叶及瓣下结构,考虑成形很可能失败或无法成形者才考虑行TVR,本组患者仅占同期瓣膜置换总例数的2.78%(9/324)o3」手术适应症业界对TVR尚无统一的手术指征,手术医师多以临床经验判断。木组病例,无论是Ebstein畸形述是IE,术前的临床症状都比钱严重,而且超声心动图均提示重度或极重度返流,心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因此认为,当三尖瓣病变症状明显时,如果成形手术不满意或判断无法成形时,应及时、果断行瓣膜置换术,保证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3.2手术时机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TVR最佳手术年龄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时机对术后的存活率及近、远期效果均会有一定的影响。此类患者术前由于有长期右心衰竭,部分患者有心源性恶病质,必须积极治疗,应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稳定2周后再行手术治疗[2,3]。另外,在孤立性的三尖瓣病变中,可以将指征适当放宽。如何确定手术的最佳时间,必须认真分析和权衡手术的固有风险,进行密切临床观察,既要考虑每个病例的特殊病情及采用特定的方式,同吋要考虑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自身的愿望,病情复杂程度和不同瓣膜损害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策略[4]。因此认为,吋机把握应该个体化。本组死亡2例患者心功能IV级,全身情况极差,或许与手术吋机过迟有关。3.3瓣膜的选择在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