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有效性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和股票交易量,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考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具有长期效应。本文认为,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但需进一步优化Abstract:Thispapermakesanempiricalanalysisonthemoneysupply,theRMBloansoffinancialinstitutionsandstocktradingvolume,bysuchapproachasvectorerrorcorrectionmodel,cointegrationtests,Grangercausalitytest,impulseresponsefunctionsandvarianeedecompositionetc,toexaminethemacroeconomicimpactofmonetarypolicy.TheresultsshowthatChina'smonetarypolicyhasIong-termeffectsontherole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Thispaperarguesthatthecurrentloosemonetarypolicycannotdenythepositivesignificanceofthemacroeconomic,butneedsfurtheroptimized・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量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XX年下半年开始对---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一度还存在通缩的风险,股票市场也一度处在极其低迷状态。为应对危机的影响,从XX年9月下旬开始,我国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将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改为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同时,在11月份还提出了4万亿的拉动内需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在今年年初时提出了“保8”计划,即保证GDP以8%的速度增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机理可以概括为:货币量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收入,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利息下降,鼓励人们扩大开支,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但西方有关经济理论同时也认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应该采用财政政策,效果会更加迅速、明显。相反,货币政策在对付反通缩、保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则相对较弱。[1]77-90我国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夏斌等(XX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额控制以来,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他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外生变量,发现货币供应量M2对经济具有主导性作用,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4]李春琦、王文龙(XX年至XX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发现长期内产岀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影响。[6]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就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般都是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没有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XX年6月的74117.1亿,就连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证券市场起步很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其中股票市值从1992年的1048.13亿元增加到XX年6月的46178.83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币增长因此,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1998年一季度到XX年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和股票交易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进一步探寻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二、数据来源及分析尽管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有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规模,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同时从1998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盛松成、吴培新(XX年一季度到XX年二季度,各年度的数据均来自国研网(http://.省略/DRCNET.Channel.Web/),中国人民银行网(http://.pbc.省略/)o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各个代理变量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为LM2,LL0AN丄GDP,LCXCK)三、实证分析K单位根检验鉴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模型,首先采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