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滨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摘要:通过对四翅滨藜在陕西省米脂县3年的引种栽培试验,调查分析了其成活率及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在米脂县有很好的适应性,完全能够适应米脂县的自然条件,成活率高、抗性强、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可以作为米脂县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高质饲料林的优良树种进行推广应用,在北方地区引种栽培及繁冇具有很人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四翅滨藜;引种栽培;米脂收稿日期:2011-11-04作者简介:常宏涛(1965-),男,陕西米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793.9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81-021引言四翅滨藜(Atriplex.Canescens)又称灰毛滨藜,藜科滨藜属,常绿或准常绿灌木,是美国农林部门经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优良品种,现已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等方而,有“奇迹树''的美称。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干早、半干早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生态环境I•分恶劣。如果能把四翅滨藜的优良特性应川在该县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中,那无疑对该县的牛态坏境治理具有重耍的意义,因此翅滨藜的引种栽培试验是当询重要的工作。2四翅滨藜引种栽培试验2.1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牛深根性植物,喜光不耐阴,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4m,是株高的几倍,其子代分化明显。四翅滨藜高1〜2m,枝条密集,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灰绿粉粒较多,无明显主干,分枝多。花单生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期5〜7月,胞果有不规则果翅四玫,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7月下旬挂果,9月下旬成熟,有后熟作用。2.2优良特性据相关研究报道,四翅滨藜具有耐旱、抗寒、抗盐碱的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盐碱地改良树种,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后,盐碱度可以降到能够种卅i其他作物的程度。而门四翅滨藜营养成分丰富,是极具价值的优良饲料灌木。2.3发展前景分析四翅滨藜栽培容易,管理粗放,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其早期生长快,能够提早郁闭成林,发挥效益。盐碱改良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4引种实验地的自然概况实验地位于米脂县石狗沟镇朱兴庄村,而积2250m23木地区属干旱、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梁训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质松软,土壤为黄绵土,土质松软。年均降水量440mm,主要集中在7,8,9这3个月,而且多体现为暴雨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8.6°C,最高气温温度38.2°C撮低气温・32°C,无霜期160d,春季干旱多风,夏季伏旱暴雨。2.5引种栽培试验布设方法2003年春季,从榆林市林站引进一年生四翅滨藜抒插苗(其中,苗高30〜40cm,地径0.3〜0.5cm)l000株进行引种栽培试验。4月下旬进行整地,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规格水平阶宽度为1.2m,外高内低。4月底栽札栽植前将苗木用ABT生根粉3号25mg/kg倍液蘸根。栽植株行距1.5mxl.5m,然后埋土踏实,浇水1次,即时封穴截十。6〜8刀每刀除草松土1次。6月底进行了成活及牛长情况调查调察,12月初灌冻水,并进行牛长量和成活率调查,以后逐年进行抚冇管理,观测期限为2003〜2005年,在2004年12月初,2005年12月初进行生长最和保存率调查。3试验结果与分析移植苗在2003年6月初萌动展叶,长势良好,试验期四翅滨藜牛长状况12月初调查成活株数936株,并进行随机调査,牛长量见表1,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2。从调查结果来看,引进四翅滨藜在米脂县栽植1年后,高度可达90cm左右,地径平均达0.92cm,冠幅96cm,分枝数26个,成活率93.6%。2004年12月10LI对四翅滨藜的生长和保存情况调查,保存株数为862株,生长量见表3。栽植2年后,四翅滨藜高度可达113.6cm左右,地径1.51cm,冠幅112cm,分枝数平均达39个,保存率86%o经过3年的生长,于2005年12月初对四翅滨藜的牛长和保存情况调査,保存株数862株,生长虽见表4。调查结果表明:四翅滨藜栽植3年后,高度可达143cm左右,地径2.3cm,冠幅127cm,分枝数49个,部分植株已开花结果。从以上3次调查结果看,四翅滨藜在试验区米脂县栽植3年后,株高度比第1年增加了52.7cm,地径增加了1.38cm(为第1年的1.5倍),比第1年增加了近1.5倍,分枝数增加了23个,冠幅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