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结果: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结论: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尽早处理,扩开切口,拆除缝线,局部彻底清创,每天坚持换药,二期缝合切口,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并使切口早期愈合。[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R719.8[文献标识码]B[]1673-7210(2010)03(b)-157-02剖宫产和顺产均是顺利娩出胎儿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水平的进步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有逐渐上升的第2页共11页趋势,然而剖宫产相关并发症也引起产科界的高度重视,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血肿、切口疝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师的压力,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分析如下,旨在通过调查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切口愈合不良提供必要的依据,更好地指导剖宫产术后切口的处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行剖宫产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26例产妇,其中,21例为腹部横切口,5例为腹部纵切口,均为足月分娩。1.2临床表现第3页共11页26例患者中,1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术后4~7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考虑为感染所致;8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体温升高,切口无红、肿、压痛,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发现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1.3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2结果2.1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2.1.1感染相关因素共18例,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3例,妊高征2例;10例腹部切口感染者产程>12h,12例腹部切口感染者破膜时间>24h;8例行急诊剖宫产,羊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胎粪污染,8例手术时间>1h。第4页共11页2.1.2易感高危相关因素共26例,其中,体型肥胖16例,瘢痕切口6例,贫血6例。2.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18例感染相关因素中,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10株,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26例易感高危相关因素中,8例未培养出细菌生长,考虑为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不当、缝合技术等所致皮下脂肪组织血运差、脂肪液化所致切口愈合不良。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3处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出现红肿、硬结,可给予庆大霉素局部封闭、利凡诺湿敷、微波理疗,但如有渗出物溢出,应立即检查切口,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皮下组织,如皮下有隧道,考虑切口愈合不良,应立即第5页共11页拆除切口缝线,行清创术,并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同时可适当静脉应用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冲洗,坚持每天换药,尽量彻底清除不新鲜的坏死组织及异物,然后使用抗生素纱条引流,待腹部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并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征得同意后可在麻醉下行二期缝合以缩短病程或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并关闭腹部切口,隔2~3d再换药,二期缝合术切口术后8~9d拆线,蝶形胶布拉拢切口待其愈合,时间较长,平均约15d[1]。4讨论4.1感染相关因素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破膜时间过长,产程较长,胎儿出现宫内窘迫而行急诊手术,羊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手术时间>1h,妊娠合并糖尿病、妊高征、贫血等。剖宫产切口属于Ⅱ类手术切口,正常妇女阴道内寄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