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的系统分析_酶联免疫斑点试验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的系统分析_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方法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快速诊断潜伏结核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和其他方式收集文献。用Meta-Disc软件计算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性和ROC曲线等评价T细胞斑点试验的诊断正确性。结果终纳入6篇文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检测潜伏结核时,均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低,且存在异质性。合并灵敏度=93.9%[95%CI(90.9%-96.2%)],合并特异性=合并SPE为66.2%[95%CI(62.4%-69.8%)],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8。结论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差,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关键词】潜伏结核;分枝杆菌;诊断;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系统分析�作者单位:xxxx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邹俊辉);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陶小华关杨);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肖祖克)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只有小部分可引起急性疾病过程,大部分则由于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阻止疾病的发展而成为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1]。控制结核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筛查出潜在性结核感染者并进行预防性治疗。有鉴于此,近年来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免疫斑点(enzymelinkimmunospot,xxxx)试验的理论基础是当结核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遭遇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时,可在体内产生体外抗原诱导的干扰素-γ(INF-γ)[3]。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xxxx检测分泌INF-γ的研究,但各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xxxx在潜伏结核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纳入标准潜伏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阴性;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金标准;检测早期分泌抗原-6(early-secretedantigenictarget6,ESAT-6)的xxxx试验。1.2排除标准纳入对象合并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如HIV/AIDS;病例数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2.3.1异质性检验在诊断试验中,引起异质性的主要原因有阈值效应和非阈值效应。前者可通过ROC平面图来估计,当存在阈值效应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呈负相关(或灵敏度与1-特异度呈正相关),其结果在ROC---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曲线平面图上呈“肩臂状”点分布,反之则无。本研究的ROC平面图示ROC曲线不呈“肩臂状”分布(见图1)。非阈值效应可通过森林图和Cochran-Q检验来评价,本研究合并诊断比之比森林图示Cochran-Q=16.99,df=5,P=0.0045,表明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见图2)。图1ROC平面图图2合并诊断比之比森林图2.3.2合并统计量通过计算灵敏度对数与(1-特异度)对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发现b与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5),提示ROC曲线对称。拟合ROC曲线,同时给出AUC=0.9658,SE(AUC)=0.0229,Q=0.9123,SE(Q)=0.0353(见图3)。图3拟合ROC曲线图3讨论潜伏结核感染是宿主感染结核杆菌后的一种亚临床状态,而大多数的活动性结核是未经治疗的潜伏感染的结核杆菌重新激活所致。潜伏结核患者因痰涂片镜检反复阴性易延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效识别及治疗潜伏结核患者是防治结核的重要策略。据我国第四次全国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65%~75%的患者为痰涂片阴性[11]。临床上用于判断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经典方法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skintest,TST),即皮内Mantoux试验以及PPD试验,但TST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特异性不够好,对于卡介苗(BCG)作为常规接种疫苗的国家,TST的阳性或者弱阳性结果很可能是由BCG接种引起的,同时不能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次,TST对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一般,对于免疫抑制者结果更是难以确定[12]。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核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且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相关。PCR(痰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具有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是假阳性高约20%~30%[13]。目前潜伏结核诊断的金标准是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特异性强,敏感性较低且耗时较长,给临床及时诊断结核病带来困难。结核菌可诱导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因此,检测结核菌特异T淋巴细胞可作为检测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