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临床比较分析【摘要】廿的分析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预后,以进一步加强丙型肝炎的预防措池。方法随机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患者各72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感染、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结果丙型肝炎的输血感染占比率较乙型肝炎明显高(PvO.05),丙型肝炎症状人多轻微或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肝硬化的发生率较乙型肝炎明显高(PvO.05)。结论血液传播是引起内型川:炎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预防极为重要措施。【关键词】丙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地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率高低不一,平均为3.0%;我国—•般人群感染率为3.2%[1,2]。估计全国丙肝感染者约4000万人。近年來,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感染后可终生带毒,破坏肝功能,经10〜30年后容易转变为慢性肝炎,在慢性病例屮有20%可以导致肝破化,在肝破化病例中乂右20%可以引起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人。木文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丙型肝炎与乙肝患者进行临床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丙型肝炎预防的重要措施。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随机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72例(丙肝组),男56例,女16例,年龄15〜73岁,诊断为急性病毒性丙型肝炎4例,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68例,其中轻度51例,中度15例,重度2例。随机取同期乙型肝炎患者72例(乙肝组),男54例,女18例,年龄14〜77岁,诊断为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6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66例,其屮轻度49例,中度14例,重度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殖病例均按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3]进行诊断。1.2实验室检测方法1.2.1抗HCV-IgG和HCV-RNA及HBV的检测抗HCV、HBVM、抗HAV-IgM、抗HDV-IgG、抗HEV-IgG检测采用ELISA法,HCV-R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大于500拷贝/ml者为阳性。试剂购于上海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2.2常规检测血常规,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1.3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重点调杏患者确诊慢性丙型肝炎的情况以及感染途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8.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采用χ2检验。2结果2.1输血感染占比率内型肝炎感染途径为输血或有应用血制品史45例,占62.5%(45/72),乙型川•炎感染途径为输.血或有使川血制品史31例,占43.06%,两组输血(或川血制品)感染者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3,Pv().05)。2.2临床表现慢性丙型肝炎症状大多轻微或无临床症状,仅有部分患者感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与乙肝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v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略)注:与乙肝组比较,Pv0.05,PvO.Ol。2.3并发症丙型肝炎组并发肝硬化26例,占比率为36.1%,与乙肝组比较明显高(PvO.05),但肝癌和肝性脑病的发牛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0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略)注:与乙肝组比较,*P<0.05o3讨论丙型川啖是由HCV所引起、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本病约占输血后川:炎70%以上[4]。木结杲表明,丙型肝炎患者中因输血或/和用血制品而感染者占比率较乙型川:炎者高,提示切断血液传播途径对丙型川:炎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工作者在严格检测血液制品的同时,要严格掌握其使用适应症,确保应用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具体措施有:严格管理献血员,严格把住献血员筛杳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要认真迓行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5T)检测,禁止使用抗・HCV阳性及AET异常的血液。必要时町加测HCV-RNA,以杏出HCV抗体产生之前的丙肝病毒携带者。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严格掌握临床用血的适应症,防止医院内的更源性传播,全方位加强I矢院内消毒隔离工作,特別是介入性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尽量减少乃至杜绝医源性交叉感染。能用一次性器械的尽量采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医护人员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