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实现第3O卷第1期2007年2月勘探地球物理进展ProgressinExplorationGeophysicsFeb.,2007:1671—8585(2007)01—0064—05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实现杨强,魏嘉,段文超(中国石油化S-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高差异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显示,有效展现数据的分布特征,为油气藏综合研究中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可以利用地震属性对油气藏进行更准确的表征.关键词:地震属性;多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NEWS软件:P631.4文献标识码:A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储层横向预测和油气藏表征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发技术进行储层信息预测的理论基础是,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可引起地震反射波形,振幅,频率等系列地震属性的变化[1].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储层横向预测以及油气藏表征的需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地震属性种类日益丰富,地震综合解释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分析不同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地震属性之间的差异性,以优选相关地震属性.-油气勘探综合解释软件已由单一的构造解释软件发展成为集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储层综合表征(油气藏描述)等多学科方法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解释软件I2],其中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发展的进程.三维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科学计算过程中的数据以及计算结果的数据转换为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的计算机图形图像,从地震解释中的应用经历了4个阶段:①1990年之前,采用初期的三维图形显示技术,静态显示地震解释的结果(层位和断层);②1990—1998年,基于工作站(以SGI图形工作站为代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解释中广泛应用;③1998—2003年,三维可视化技术全面介入地震解释的整个过程,以全三维解释和虚拟现实决策系统的应用为代表;④2003年以后,经历以上3个阶段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逐渐成为地震综合解释的基本技术手段.随着地震多属性技术的发展,地震综合解释人员需要能够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工具,常规的二维交会图反映的信息量较小,数据分析观察的视野和角度受到限制,因此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将地震多属性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联系在一起.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多属性分析和交汇可以拓展地震属性的表现力,挖掘地震属性的内涵和增强地震综合解释的灵活性,也符合地震综合解释软件整体向三维发展的趋势.1原理和方法地震属性的提取分三维属性体提取,沿层属性提取及层间属性提取3种形式.其中,沿层属性提取方法的特点是从地震层位解释结果出发,通过设置属性提取方法,沿层提取(计算)目的层的属性.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处理目标是弄清目的层地震属性的区域分布规律,以便于进行储层的横向预测[3].本文采用了沿层属性提取方法,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属性空间(三维场景)内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相关性,差异性和灵敏度的分析.沿层地震属性提取需要沿目的层段开一时窗,对时窗内的记录作自相关,功率谱,傅里叶谱,自回归及其他统计特征分析,进而提取相关的地震属性L4].沿层属性的提取是在地震层位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根据井中储集层标定结果,定义目的层的顶底界面;其次,定义沿层提取属性的时窗;最后,根据定义的时窗等参数,进行面向地震层位的属性段和属性切片的属性计算.收稿日期:2006—07—13;改回日期:2006—09—20.第一作者简介:杨强(1971一),男,硕士,2004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现从事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三维场景中的多属性交汇分析就是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表达反映油气藏不同特征的多个地震属性或变量,同时可以按其每一维的值,将其分类,排序和组合等,是进行油气藏表征的有效手段和技术.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的设计思想是:①选择一个地震构造解释层位;②根据该层位与储层的相关关系,确定沿层地震属性提取的时窗,进行全面的地震属性提取;③进行该层位多属性数据(包括储层物性)组织,内容包括空间位置(z,y,z)和地震属性(振幅,频率,能量,波阻抗,孔隙度等);④数据组织后,可以选择不同的地震属性映射到三维场景中,在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