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心_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心0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齐振海1覃修贵2(1.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14)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英、汉语语料,对/心0隐喻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心0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心0隐喻;范畴化:H314.3文献标识码:A:1015-7342(2004)06-0024-0511引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在西方,隐喻发轫于修辞学,其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阶段,即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到理查兹(Richards),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事物而构成,或从/属0到/种0,或从/种0到/属0,或从/种0到/种0,或通过类比(Aristotle1954)。登海姆指出:/隐喻是语篇层次上语言辞格的应用,通过隐喻把一事物反说成另一事物,从而得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关系。0(Denham2000:242)上述的隐喻实际上是---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种起修辞作用,并且运用于诗歌和写作的修辞性隐喻。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则是隐喻的语义和语用发展时期。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分为指称论和描写论。亨力(Henle)、莫伊(Mooij)、弗基琳(Fogelin)是指称论的代表人物,认为隐喻发生在喻体和本体的名词之间,喻体的表达可以理解本体的内容和意义。亨力认为隐喻是由一事物对另一不同事物命名所构成的;莫伊则认为隐喻是由两事物的属性相似构成的。比兹利(Beardsley)、古德曼(Goodman)、布莱克(Black)则是描写论的代表人物。布莱克在理查兹的隐喻互动性基础上,完善并且发展了互动理论(interactiontheo2ry),认为隐喻是新意义产生的过程。塞尔(Searle)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意义分作句子系统意义和句子使用意义两种,认为隐喻属于句子使用意义。隐喻的语义和语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束缚,在句子层次上加以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是隐喻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时期。1101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s)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s)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0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等无形的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s)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莱考夫和特纳又进一步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0(LakoffTurner11019:203)约翰逊(11017)和莱考夫(11017)都认为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是在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另一种基本结构。外部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物及事物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既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又获得了认识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从而构建了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为人类的抽象思维提供了理据。本文是在Niemeier(2000)和王文斌(2001)论文的基础之上,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依据,把/心0的隐喻分为实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