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临床分析论文:肝硬化合并感染68例临床分析肝炎临床分析论文:肝硬化合并感染6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肝硬化;感染;血清白蛋白肝硬化患者常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对生存质量和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对286例肝硬化患者中合并感染的68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286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⑴,英中肝炎肝硬化246例,酒精性肝硬化38例,瘀血性肝硬化2例。年龄260岁88例,《60岁198例,并经临床、肝功能、病原学、超声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286例患者中合并各种感染68例(23.8%),男52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53岁。入院48h以后发牛的感染为院内感染。1.2感染部位68例合并感染患者中46例为医院外感染(67.6%),19例为医院内感染(27.9%),3例为院内外合并感染(4.4%)。感染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最多,共23例(33.8%),其次为呼吸道、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见表表1注:其余3例为院内外合并感染1.3病死率比较286例肝硬化患者中共死亡40例,其中合并各种感染68例中死亡22例(32.4%),无感染218例中死亡18例(8.3%),合并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感染者(x2=25.*017,P《0.01)o合并感染68例中$60岁24例,死亡4例(16.7%),《60岁44例,死亡18例(40・9%),《60岁者病死率明显高于三60岁者(X。4.170,P《0.05)o260岁者中感染为直接死因2例,均为感染性休克;感染为间接死因1例,系并发肺部感染诱发肝肾综合征;感染与死亡无关1例,为原发性腹膜炎,在感染控制后死于其他原因。《60岁者中无因感染性休克直接致死者,间接死亡于感染的10例均因感染诱发肝昏迷、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而致死,感染与死亡无关8例。1.4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病死率与肝功能的关系随着白蛋白水平的下降,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本组所统计的例数较少,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死亡22例中有I例为原发性肝癌,英余21例白蛋白水平与死亡的关系,见表2o表2注:趋势x2=0.850,P》0.052讨论感染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两者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肝硬化合并感染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其发病率居高不下,本组资料中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68例(23.8%),其中医院外感染46例,医院内感染19例,院内外合并感染3例,肝硬化并发感染的临床类型以腹水及下呼吸道(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肠道感染、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仿。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60岁合并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260岁患者(P《0.05)o肝硬化合并感染是造成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主要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衰竭、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低下或因发生重症肝炎抵御感染的能力下降有关,而《60岁合并感染患者多为活动性肝硬化,更容易诱[2]发上消化道岀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合临床,提示部分患者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致病菌变异并产生耐药,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或继发二重感染,从而使病情加重,增加合并症发牛率和病死率。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对提高其生存率、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3]。在肝硬化患者感染的防治措施中如何进行合理预防用药尤为关键。SBP在肝硬化合并感染中最为常见,其发生、发展与门脉高压时肠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易感SBF的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预防性服用唾诺酮类药物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目前国外推荐方案为诺氟沙星口服400mg/d,连续6个月,可有效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4],但需要提防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发生。此外增加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力亦是预防感染的重耍环节,可应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西药制剂。肝硬化合并感染治疗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它是降低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及早做病原菌培养,以药敏试验作指导。以足量、足疗程、静脉用药、联合用药为原则'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