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拟研究、德育根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照顾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根本经验。关键词:德育;德育研究;研究主题;德育原理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22)05-0083-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明确地提出了党的根本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开展的3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在30年的历史开展中,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德育原理(或德育学、德育论)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宏观纵向扫描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的历史轨迹,理清思路,可以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德育理论的开展成绩奠定根底。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反思为德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根本线索。笔者以1978年为起点,以2022年为终点,沿着历史时间的顺序,以“中国知网〞(CNKI)上的论文检索为主要材料源,以各个时期出版的德育原理著作和教材为参照系,探索30年来各个时间段内的德育研究主题,并尝试对每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内容进行简单描述。由于学术研究前后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同一研究主题时间跨度比拟大,有些研究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交替进行或同时存在,笔者取每个主题研究的主要时间段为标志,在其他时间段内的后续研究将不再重复赘述。一、关于改革开放30年德育开展阶段的研究[ST]关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的开展历程,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概括出多种开展阶段理论。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开展经历了理论研究的复苏期(1978—1983年)、理论根底的建构期(1984—1989年)、德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期(1990—1999年)和德育理论研究的多元与争鸣期(2000—2022年)[1]。有学者把德育的历史沿革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起步阶段(1978.12—1984.9)、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4.10—1989.1)、全面深化改革阶段(1989—2022)和继续深化改革阶段(2022—2022)[2]。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开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1—1988)、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89—1998)和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1999—2022)[3]。还有学者把改革开放30年中国德育开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讨论中前行(或“拨正和探寻〞)阶段(1978—1989年);第二阶段,在共识中创新(或“反思与加强〞)阶段(1990—2002年);第三阶段,在建设中提高(或“返真与提升〞)阶段(2022年至今)[4]。笔者在此历程阶段划分问题,主要沿着德育研究主题嬗变的轨迹进行追踪考察,理清30年来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并尝试概括出德育研究的历史经验与问题。二、德育研究主题的嬗变(一)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的启动(1978—1985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领域遭到了最严重的伤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领域经过调整和拨乱反正等一系列的活动,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1980年5月,?中国青年?发表了青年工人潘晓的来信,题目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由此引发了持续半年之久的“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青年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受到青年人的欣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二是受到当时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的大讨论,导致了人们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反思,一些学者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反思研究。例如,常春元的?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刘献君的?开展共产主义道...